幾日后,蘇硯冬發覺原本做好的關于朝廷封禁《生民鏡》的打算,都沒有派上用場。
在城郊別院收到手下的匯報,“大人,陛下下旨開恩科了,各地書鋪都在搶《生民鏡》還有各類科舉用書,說是要當備考范文呢!”
不管是哪個朝代,教育用書都是暢銷無阻的,新帝此時僵持的局面也會有所緩解。
蘇硯冬正在臨帖復健,此時筆尖一頓,墨水滴在紙上,暈出一小團墨花,她抬眼看向窗外,柳絮已經落盡,枝頭抽出了新綠。
“讓白周他們盯緊一點,報紙上多刊登一些實用的策論,故事以精品為主。”
這些故事,全都是最真實的民生反饋,這些書生還有官員不是看不見民間疾苦嗎?她慈安院的人看得見,甚至能夠用筆記下來,如今昭告全天下!
這樣一份小小的報紙,竟然真的撬動了僵持的棋局。
蘇硯冬放下筆,只見拂過紙上的字,那是她昨日寫的《勸學篇》,預備刊登在下一期報紙上的,末尾寫著:“天下有才者,當為天下用。”
如今看來,這一條路,算是走通了第一步。
——
開恩科的消息就像是一場及時雨,落入了大江南北的書齋。
從前抄錄《生民鏡》的窮書生們,此時把報紙上的策論裁下來貼在墻上,早晚對著琢磨,偏遠州府的舉子們都準備進京趕考。
他們等了太久了!
萬平帝病重快兩年,加起來就有三年沒有開科舉了,多少能人異士、民間隱士報國無門。
明眼人都能瞧明白,景和帝無人可用,現在第一批恩科,就是從龍之功的第一批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