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市面上的工作崗位的價格水漲船高,就連賣掉工作的李保軍都感覺虧大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李保國下班來到了陽家巷子,帶來了一個他們信用社福利房的消息。
前面幾十年,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統建統分”模式,住房都是由國家或者單位全額投資建設,然后按照職工的工齡,職務,家庭人口情況分配給職工居住。
職工僅擁有房子的使用權,產權依舊歸國家或單位,住房維修管理費等,也由國家或者單位承擔,相當于職工免費住,是典型的福利房。
現在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推進,國家意識到完全由財政負擔住房建設的模式難以為繼,開始了探索住房商品化改革。
各城市已經在試點“補貼售房”,由職工出少量成本購買單位的內部福利房,這價格受單位貼補后極低,但也僅限分到名額的單位職工購買,帶有明顯的福利性質,價格也遠遠低于房子實際成本。
而李保國這次過來,正是接到了通知,這個福利購房,他的名字就在名單之上,畢竟他已經在信貸部干了六七年了,一家五口,現在住的還是父母的老房子。
可他手上沒有錢,所以只能找李金民和張榮英想辦法。
要換成李保海和李保軍,有地方住,根本就不會去考慮再買福利房了。
可李保國讀過書,想的遠,心眼也不是倆個弟弟能比的。
這種機會,他怎么可能放棄,不管住不住,只要從父母手中摳出錢來,這房子就是他私人的。
“爸媽,我下面三個孩子呢,樹大分枝,以后孩子大了都得要房子,我干了這么多年才有名額,這是一次機會,你們一定得支持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