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讓百姓們破防了,后悔的想撞墻,但也滿滿的疑惑。
“這些商號搞什么,怎么突然會想著去新疆那邊發展?”
“蜜餞果干類的商號我能理解,畢竟那邊盛產葡萄、哈密瓜、紅棗、桃子等等諸多水果,原料量大價格便宜,成本低,運回來也能賺個差價。
可瓷器商號是幾個意思?大明境內五大名窯和一些精品民窯哪個不比那邊強?”
“這有什么大驚小怪的,我們漢人能用瓷器,那邊的葉爾羌、衛拉特就不能用了?兩百來萬人也不是個小數目,立足未來呀!”
“不是……你們是不是不清楚瓷器所需的工藝?即便是工匠有,那原料呢?這才是制約瓷器的一個主要原因,否則窯口怎么會這么少?”
“兄弟,那邊只是技術落后,又不是全都是沙漠,那邊吃飯用什么?沒有瓷器還沒有陶器嗎?有陶器就說明有高嶺土,這就足夠了!”
“那絲綢是幾個意思?那邊的牧民、天氣以及牧民們的工作環境,絲綢能穿嗎?”
“這不會是朝廷直接下令讓這些商號去的吧?”
……
“膚淺,你們以為是朝廷強制性讓這些商號去新疆發展的,但我估摸著是這些商號是主動要求去的,甚至說很多商號經過了競價才去,少則十幾萬兩,多則幾十萬兩。”
“幾十萬兩白銀?你沒搞錯吧,那邊就兩百來萬……加上遷移過去的,撐死也就兩百五十萬,猴年馬月才能回本?”
“一件中等尺寸的青花碗或盤,也就五十文到兩百紋銅錢,按平均一百文吧,十萬兩的入場費得賣一百萬件,普通百姓一個月也才一兩銀子,會花十分之一買個碗?”
“你這個不具有代表性,以普通吃飯的碗為例吧,普通的粗糙碗一個也就三五紋,按五文算,十萬兩銀子得賣兩千萬個,平均每人得買八個。
假設一人一年換兩個,得四年才能將入場費賺回來,還有人工、原料的費用呢,沒個十年以上別想賺銀子,而且還有限。”
“呵呵呵……所以說,人只能賺認知內的銀子。你們以為只是供應新疆內的兩百來萬人,但你們有沒有想過新疆只是絲綢之路的一個停靠點?
漢朝的絲綢之路的終點是安息(波斯帕提亞帝國),唐朝則是大食(阿拉伯帝國),宋元則是波斯灣和東非沿線。
這中間有多少國家?有多少人口?需要多少?
是,現在的確是有海貿商船,運輸量大,但那只是對沿海的港口,從沿海港口運送到各個國家內地,然后再到周邊的國家,層層加價后得多少銀子?
現在從新疆出去后就是哈薩克汗國、羅剎等等,然后他們可以中轉到不花剌、撒馬爾罕、哈烈等等地方。
所以,你們看看此次選擇的都是瓷器、漆器、絲綢、金銀器等等商號,因為這些在外面都是稀罕物。
一件精美的陳設瓷或酒具價值數兩白銀,面對幾千萬的人口,區區十萬兩白銀的入場費算什么?
我可以斷定,以后新疆的諸如阿克蘇、伊犁河谷等地絕對會成為大明西部最為繁華、富有的城池!”
簡單的闡述擲地有聲,在眾人耳中嗡嗡作響,不同百姓的臉上表情各不相同。
報名遷移的,震驚之后則是大喜,那邊發展的越好,他們的日子就越好過。
遲了一步的百姓們則是滿臉的不甘和懊惱,到手的美好生活就這么從手中滑過了,現實也沒有給他們后悔的機會。
遷移的事情定好之后,各個部院都在忙碌著的時候,又一封六百里加急沖入了北京城中,再次引起了百姓們的注意。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