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沒有人覺著這是一場能夠打起來的戰爭,畢竟梁王和太子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甚至在這樣子的差距之中,皇帝更加喜愛的還是太子。
那么梁王有什么資格可以和太子爭奪這個位置呢?
可是后來,當“戰爭”從無聲的硝煙彌漫開來的時候,人們才恍然之間認識到,原來梁王的神色有這些人的支持。
儒家!
那個最支持“正統”禮法的儒家。
在孝惠皇帝時期支持孝惠皇帝,以禮法正統之名辯駁對抗當時十分受寵的“趙王”劉如意的流派,這一刻站在了禮法的對立面。
此時的儒家在賈誼的背后發起來了猛烈的進攻。
這場戰爭的硝煙持續了很久。
當然了,儒家所認為的敵人卻從未曾將他們放在眼中——比如太子、再比如陳氏。
尤其是陳氏。
在皇帝施行黃老學說之休養生息政策的同時,陳氏的諸多才能之子也開始逐漸的進入到了朝堂之中,最開始并不起眼,但慢慢的卻形成了一股強悍的力量。
其中,較為有名、擔任一千石以上職位的陳氏子弟有如下幾位。
其一,陳氏家主、文候-陳云,擔任郎中令兼任丞相署內吏,且在奉常過世之后,兼任了九卿之一的奉常之位,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九卿之首了。
這也是第一次由劉氏宗室之外的人擔任奉常這個位置,往日里總是由劉氏的宗正擔任的——只是這一任的劉氏宗正身體十分不好,所以暫且就讓陳云擔任了。
其二,文侯世子、陳氏下一代的家主、陳氏的嫡長孫陳熙,陳熙擔任了九卿之一的“廷尉”。
其三,陳氏三脈之陳真之子,如今的“會稽陳氏”始祖-陳則,陳則擔任會稽郡郡守,且兼任了青州的州牧,和九卿一樣,同樣是屬于兩千石以上的大員,可以說是封疆大吏了。
其四,陳氏二脈之陳順之子,如今擔任了“大司農”一職的陳康,同樣是屬于兩千石的大員,掌管農事。
其五,陳氏二脈之陳順之子,如今擔任交州州牧,負責安撫百越王“趙佗”,并且在文帝十一年的末,成功的勸說了百越王趙佗歸附于大漢,在名義上成為了大漢的臣子。
除卻這五個人之外,陳氏的其他賢才也各自的進入了朝堂、亦或者其他的領域之中。
比如有一位名為“陳琛”的子弟,便在深山之中閉關參悟,試圖參悟出屬于自已的“思想流派”,其思想歸納總結了儒家、陰陽家、道家、法家等諸多思想。
只是這些雜糅的思想還未曾徹底歸于一統,否則便可以稱其為“子”了。
這些陳氏子弟的存在共同構成了如今龐大的陳氏,他們不僅僅是自身占據高位,他們所收留的門生同樣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陳琛在閉關之前,便收下了眾多弟子,這些弟子都打上了陳氏的標簽。
如今朝堂之上,“陳氏門生故吏”雖然并沒有匯聚成“黨派”,但卻幾乎成為了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哪怕是皇帝在驚覺此事之后,都開始小心翼翼的對待陳氏了。
更何況是正在爭奪皇位的太子以及梁王呢?
梁王曾多次拉攏陳氏如今的家主、但陳云卻對其并不算理睬,甚至多次對其的邀請表示拒絕,甚至不愿意參加梁王所舉行的宴會。
在陳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的時候,陳氏的家主也好、陳氏的子弟們也好,全都是表現的越來越低調,這是一種令人驚訝的事情,畢竟正常來講應該是與其相反的。
實力越龐大的家族,一定會有越多的漏洞。
比如絳侯世家,絳侯周勃雖然暫時還未曾死去,但他家中的“財產爭奪”以及諸多的劣跡卻已經是讓他的聲名受到了玷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