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逵最終的目標,還是想帶著嫡系人馬,逃往渭北高原深處的慶原等地。
這決定了他不可能用撤退緩慢的步卒部署在渭水北岸,去拖延南線梁軍主力渡河的速度,但他將半數騎兵當作殿后兵馬,部署在渭水北岸,其漠峪河東岸的防線崩潰之后,他手里沒有更多的機動戰力,對整個局勢的崩壞,也就根本沒有補救的余地。
等到漠峪河以西的步騎都進入東岸,馮宣也沒有冒險去直接進攻咸陽城對岸的萬余敵騎。
這時候甚至都沒有必要專門去為南線主力打開北渡渭水的通道,馮宣直接率領兵馬往北面,往涇水河谷南口的池陽縣境內集結,與南線主力形成南北夾攻之勢,徹底叫成德軍遁地無路、遁天無門。
池陽兩千余守軍,第一時間棄城往醴泉城逃去,隨后更多的成德軍人馬,都往醴泉城蜂擁而去。
馮宣對此也都是無動于衷,他在等南線主力按部就班的渡過渭水,再一起往醴泉城下進逼過去。
醴泉城池是極為堅固,但醴泉就在涇水的西岸,四周一馬平川。
王元逵是在渭水河道里鑿沉大量的舟船,但沒有敵軍的干擾,馮宣相信水軍戰船駛過來,與兩岸的輜工營輔兵將一艘艘沉船從主航道上拖開,恢復渭水、涇水等主要河道的通航,并不需要多少時間。
到時候他再與荊振、孔熙榮、李知誥等路兵馬在醴泉城外會師,等洛陽新造的重型戰械將源源不斷的經渭水、涇河運來,必然能以低得多的代價叩開醴泉城的城門。
韓豹率部奔襲三百里進入永壽縣東南的黑風溝,雙腳就被戰靴磨得血淋淋,之后又率前鋒疲卒將平夏部騎兵引入黑風溝糾纏,等他被抬進池陽城救治時,兩腳早已經一片血肉模糊。
在后續兵馬趕到黑風溝增援,第一批進入黑風溝的三百多前鋒,兩百人戰死,余者,包括韓豹在內,皆是傷痕累累;而等盧澤率部進入涇水河谷,李思齊率平夏部駭然而走,從銅官城往西迂回突襲的兩千兵馬,總計有五百多人戰死于黑風溝之內。
突擊兵馬沒有重甲護身,又是極致疲累,戰死五百多人,僅在黑風溝戰場留下兩百多敵軍尸體,以戰損比例來說,要遠遠高過敵軍,但就整個攔截作戰的戰局而,卻是首功。
四月下旬,八萬大梁步騎及水軍精銳,將五萬多武德軍兵卒及將吏家小死死圍困于醴泉城里。
醴泉城是堅固,但作為雍州下轄縣城,僅有五百步縱深,環城墻一周僅兩千余步而已;遠不能跟城墻長逾二十多里的雍州城相提并論。
這么點大的城池,平時城里也僅有六七百戶民戶居住。
這時候王元逵、王茂卻將連兵卒及王氏親族、將吏家小近六萬人以及三四萬匹大型牲口都裝了進去,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醴泉城太小,城中即便可以宰殺戰馬及其他大型牲口充饑,但沒有什么防御戰械。
而在將四城門堵死之后,圍城的兵馬直接將旋風炮等重型戰械推到城前二百步處,甚至可以無死角的轟擊到城中任何一個角落。
這時候不可能再給王元逵、王茂父子什么厚待。
除了營指揮以下的中低級武官及普通將卒投降可以得到豁免外,荊振親筆所擬的敦降書,將成德軍一干高級將領、吏臣及王元逵、王茂父子都列入必擒或必殺的戰犯名單。
荊振甚至還給王元逵、王茂父子的頭顱開出千金賞格。
在上百架旋風炮、攻城弩持續進攻下,守軍每時每刻都要承受傷亡,士氣很快就徹底崩潰,陸續有守軍兵卒吊著繩索出城投降。
到第四天醴泉西城門守軍副將奢融聯合將卒擒住主將王烈,打開西城門迎接圍城兵馬入城,沿路守軍皆望風而降。
即便被列入戰犯的守將也都紛紛放棄抵抗。
不過王元逵、王茂父子二人,最終也是沒有將自己的頭顱便宜別人。
他們將府里數十女眷都趕到縣衙后院用箭射殺,然后堆積薪柴,澆上火油點燃,他們父子二人最終投入火海自刎身亡。
荊振、孔熙榮、李知誥、馮宣、朱貞進城后,趕到熄滅的火場,輜工營輔兵僅僅從殘院里清出一堆燒得面目全非的殘尸。
“將王元逵身邊的將臣、侍衛分開來審訊,確認王元逵、王茂父子殺死妻妾之后走進火海自刎身亡……”負責戰后整肅狼籍的將吏,走過來跟諸人稟報道。
荊振、朱貞對王元逵、王茂父子是有大仇,對王元逵、王茂父子的死沒有半點惋惜之意。
李知誥、孔熙榮、馮宣只是搓手而嘆。
王元逵、王茂父子要是最后投降被俘,至少還不用死,但對他們來說,淪階下囚,比死好不了多少。
而他們曾經有過選擇,是他們的貪婪與不甘,葬送最后的選擇,他們大概也不想活下來被人嘲笑余生吧?
當然,王元逵、王茂父子臨死前射殺府中女眷殉葬,也鑿實殘暴可恨。
“如此殘暴之人,當將他父子二人的尸首拉到城頭,曝尸三日再棄之荒野,醴泉城里也要找來石匠刻碑書其殘暴之事,以警示后人;其他尸體另挖墳安葬了。”荊振、李知誥都不便直接對王元逵、王茂父子的尸體處置說什么話,孔熙榮直接說道。
荊振揮揮手,示意此間負責的武將遵照孔熙榮的話去做。
除了派人即刻動身趕往洛陽報捷,荊振又與李知誥、孔熙榮商議著,隨后將成德軍中高級俘將二百一十六人以及王氏親族一百五十六人,押往洛陽獻俘。
至于其他的俘兵要如何處置,以及后續的戰事安排、關中諸州的防務、府縣官員的任命等等,則要等韓謙從洛陽傳詔。
當然,對在年中之前收復關中,洛陽早就有預測,而后續對關中治理、防務安排,韓謙也早就傳詔征詢荊振、孔熙榮、李知誥、馮宣以及柴建、朱貞等人的意見。
即便沒有公開宣揚,但這時候大梁重臣宿將心里都已經非常清楚,韓謙心里已經將天下重歸一統視為己任。
隨著大梁疆域的不斷擴張,后續如何治理地方也已經成為朝野將臣議論與關注的重心。
前朝初期仿照西漢時的刺史制度,將天下按照山川形勢、交通便利,分為十五道,按需要設立監察性質的官員協助中樞監管州縣,但只起到監察性的作用,并沒有在州縣之上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劃分。
前期到中后期,最初用于邊境地區的節度使制度被廣泛用于全國,天下政區基本被各節度使瓜分,以致最多時天下出現四十多個藩鎮,形成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最終致使前朝覆滅、天下四分五裂。
梁晉蜀楚立國之后雖然在延續舊制的基礎上,也花了很大的心思去推行既方便治理地方,又能限制地方勢力坐大、權臣割據的新制,但時間都太倉促,都不是很成功。
一定要說有能借鑒的例子,那就是當年在削藩戰事之后,為方便楊元溥掌握收復的湖南諸州壯大勢力,天佑帝在潭州設行尚書省轄管潭朗岳鄂詔衡敘辰諸州,可以說較為成功的一例。
楊元溥登基繼位,湖南行尚書省繼續保留下來,但不再設統攝軍政的行尚書令,而以宣慰使、轉運使、按察使分掌湖南諸州的軍政、財賦以及刑獄監察等職。
這樣既方便對地方的治理,成功壓制地方勢力抬頭,又避免軍政大權過度集中到一人手里。
韓謙現在就有意愿在收復關中之后,直接成立大梁的第一個雍州行省,左內史府、議政院也就相關問題,反復討論過好些日子。
四天后,高紹與洗尋樵、韓成蒙等官員,攜帶韓謙的詔書趕到醴泉,與荊振、李知誥、孔熙榮等人會合,正式宣布成立雍州行省,以雍州為行省首府。
除了今年五月之前收復的鳳、岐、雍、同等州縣后續都將改府縣制以及即將收復的渭北諸州外,漢中府、金州府、商洛府、華潼府,都一并置入雍州行省轄域。
相比較湖南行尚書省,雍州行省將以經略使、按察使執掌兵民政事及吏治監察刑獄等事,第一任經略使、按察使由荊振、洗尋樵出任,同時也明確五年的任期。
韓成蒙出任首府雍州府第一任知府事。
雖說經略使之下設有兵備司轄管地方兵政及預備役部隊,但現役主力作戰部隊,猶由各個行營軍直轄。
根據戰事的需要,將于隴山以西設隴右制置使府,轄秦州、成州、武州,治天水,以柴建為隴右制置使兼領隴右行營軍都統制,轄趙慈、侯莫、周通等三旅步騎負責從隴山以西的防務以及從南面往北打擊占據銀夏等地的平夏部羌騎勢力。
以商洛行營軍及梁州軍鄧泰、張松、柴訓等部,編雍州行營軍,總編六旅三萬現役步騎戰卒。
馮宣以雍州行省經略副使及慶原延麟諸州都督軍事兼領雍北行營軍都統制;除了收復慶原延麟等渭北四州外——事實上五月中下旬,慶原延麟等渭北諸州的守軍都不戰而逃,馮宣兵不血刃奪得這四州之地并入雍州行省——雍北行營軍后續還將負責從西翼進攻蒙兀北院控制的領地,對其進行軍事打擊。
梁蜀目前關系還沒有破裂,不會直接設置行營軍,但也必然需要駐以精銳主力,盯住梁蜀兩國的邊防。
韓謙使朱貞出任梁州府(漢中)制置使,率領兩旅步騎坐鎮梁州。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