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混戰局面,主要還是依賴將卒血勇拼殺,精銳戰械無法投入縱深戰場,蒙兀本族精銳騎兵在開闊地形野戰能力又是極強,梁軍傷亡怎么都少不了。
“河淮地區再有幾天就將冰封,天氣也越發寒冷,不利將卒作戰——而從襄陵往東乃澤潞重鎮、往北則是太原,都是萬軍難克的堅城、雄城。蒙軍近年來往這兩個地方遷入三十多萬族眾,他們大敗逃歸,看似手里是沒有多少殘兵敗將了,但將其族在太原、澤州、潞州的青壯都編入營伍,還是能征得七八萬兵卒,短時間內我們在這兩個方向也不宜再進行激烈的戰事,”
在襄陵城狹窄的縣衙大堂,除了馮繚、顧騫、高紹、王轍等隨扈將臣,溫博以降,馮宣、李秀、蘇烈、馮璋、何柳鋒、朱貞、曹霸、趙慈等數十參戰將吏,也都分三列坐于長案之后,參與議事。
韓謙與趙庭兒坐在長案之后,與諸將臣談及這兩個方向后續的防御及其他軍政事務的安排,
“下一步,我們要集中力量收復關中,襄陵以及沁水兩個方向,將以修造工事進行防御為主,消化俘兵之余,并積極派出小股兵馬,往呂梁山、太岳山以及太行山南麓滲透。當我們能控制更為廣闊的山區,就算太原盆地、上黨盆地,還有幾座城池落在蒙軍手里,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威脅了……”
“參謀府建議在太岳山南麓新置太岳行營軍,治沁水,負責對澤潞之敵的防御,我也覺得這個極有必要——李秀,這次就要麻煩你來出任太岳行營軍的這個都統制了,蘇烈出任副都統制,與陳元臣留在沁水,協助你一起負責對澤、潞兩州的軍事滲透、防御……”
都統制都會加鎮軍都指揮使銜,相當于一路兵馬主將。
當然,這也是李秀名至實歸的為李氏一族在當世重新爭得應有的榮耀跟地位。
李秀少年成名,隨其父李遇歸隱洪州,再出山便是金陵逆亂,他也算是為信昌侯府及晚紅樓一系立下赫赫戰功,不料結局卻是其兄李長風橫死,李氏殘族還要在韓謙的庇護下還逃過一劫,最終流放到下蔡定居。
從早初的下蔡防御戰,后續率部接應鄲城,與孔熙榮整兵商洛、出守孟津,以及編練騎兵參與豫西防御,李秀都立下不少功績。
不過,大梁旅都指揮使一級的優秀將領極多,像蘇烈、馮璋、何柳鋒、盧澤、林宗靖、林江、林勝、董泰、譚修群、肖大虎、竇榮、魏續等將,都是追隨韓謙十數年的“老將”,哪個不是戰功彪炳。
而沈鵬、趙慈、薛川、曹霸、溫淵等將,追隨韓謙的時日不久,但他們要么是梁軍舊將,要么是隨溫博率羅山守軍相投,也都早就成名。
不過,韓謙此時拔擢李秀為一路兵馬之主將,眾人也是心服口服。
決然放棄絕對安全的內線不走,只為爭一兩天的時間,冒險率領騎兵從汴梁、孟州等敵境穿過,不是誰都能做出來的決斷。
沈鵬當時與李秀都在長葛,他就主張走內線,是李秀強烈主張,沈鵬才與他一起從孟州借道;趕到垣曲后,李秀又果斷提出率部直接插入梅河古道攔截。
這一切都說明李秀有著超越一般將領的判斷力與決斷力。
要不是因為他與沈鵬率部及時趕到,并在與蘇烈會合之后及時插入梅河古道,大梁這一仗不僅至少多攔截下三萬的潰兵,還一步到位控制住從太岳山南麓進入澤潞的要沖之地。
這對后續的敵我形勢及戰事發展,都極關重要。
沈鵬、蘇烈這一仗都立下赫赫戰功,但韓謙提拔李秀出任太岳行營軍的主將,也是口服心服。
李秀、蘇烈走出長案,領命謝恩。
“晉州接下來改為平陽府,馮繚主張將臨汾、襄陵、洪洞、鄉寧、越城、浮山等七縣劃進去。軹關陘大捷,溫博你此戰居功最偉,理當參知軍事銜,兼領平陽府制置使、平陽行營軍都統制,除了馮璋給你當副都統制之外,薛川、林勝兩人也率部留在平陽,你們后續的重心,要在洪洞縣北部據險要地形多修建城寨,堵住太原敵兵南下的通道,解決掉收復關中的后顧之憂……”韓謙又跟溫博說道。
“若非淑妃之謀,此仗絕難如此順利獲勝,溫博愧領首功。”溫博說道。
軍中諸將主要還是習慣利用現成的成果,對新學體系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興趣去了解。
像韓謙早年就慣用奇謀,到這時候溫博才更深刻了解到這諸多奇謀的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厚基礎。
也是了解越深,溫博心思也是越發平和,難有什么驕縱之心。
他深知此仗大捷,更多依賴參謀府周密的籌劃,依賴洛陽有序而充足的物資供應,依賴精良的兵甲戰械,依賴全軍上下旺盛的斗志及戰斗力,他個人只能說是一名合格的執行人。
現在韓謙給他三支步戰旅及相應的預備役旅,要他在洪洞縣北部修造防線,但只要有洛陽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持,有足夠多精良的戰械可用,溫博有絕對的信任將太原之敵封鎖在汾水的上游,使之不能干擾到后續收復關中的戰事。
“我有兩個嬌妻,都能抵十萬精兵。”韓謙牽過趙庭兒的手,哈哈笑道。
除了太岳行營軍、平陽行營軍及平陽府的設置外,馮繚、顧騫等人還提出將翼城、曲沃、絳縣、垣曲、翼城、聞喜等縣單獨劃出,新設絳州府。
此外,還將汾水下游的蒲坂、臨猗、安邑、萬榮、高涼、稷山等縣劃為河津府,但河津府的防御事務,劃入華潼府行營軍序列,受荊振統一節制、指揮。
目前韓豹、溫淵兩部進駐蒲坂等城,窺守蒲津渡以及河西同州之敵軍。
此外,韓謙還將六支打殘的預備役旅留在汾水沿岸休整、駐防,加強整個汾水中下游河谷的防御能力,其他兵馬則將陸續撤回洛陽休整,防范豫西、華潼、商洛等地再起戰事,也為來年收復關中的戰事做準備……
…………
…………
韓謙沒有襄陵滯留太久,趕在十一月上旬就與趙庭兒在諸多侍從將臣的簇擁下返回洛陽,馮繚卻還留下來,代表右內史府處置后續事宜。
霍縣以南、沁水以西、浦津以東,汾水中下游河谷乃是整個河東故郡最為精華所在,二十五縣擁有耕地上千萬畝、隸有民戶一百五十余萬口。
此外,于安邑縣境內還有著最多時年產上百萬石池鹽的河東鹽池。
而為籌備此戰,蒙軍在絳縣、曲沃等城囤積五六十萬石的糧秣等物資,皆為成戰利品,另外還繳獲包括優勢戰馬在內各類大型牲口八萬余頭;蒙兀還有兩萬南遷族人定居于晉州(平陽府)境內,也一并作為戰俘收押。
二十五縣劃為平陽、絳州、河津三府,除了溫博以平陽府制置使兼領軍政外,兩府二十五縣軍政刑獄監察等官員要盡快任命到位接掌地方事務。
軹關陘一陘前后歷時近一年之久,但絕大部分時間戰事都發生在絳縣以南的深峽大谷以及垣曲盆地之中,大梁兵馬出王屋山北坡隘口,進入汾水河谷作戰的時間很短。
戰事對地方農耕生產的破壞很有限,馮繚留下來,是要確保一百五十余萬口晉民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大梁的治下,確保上千萬畝的耕地春耕秋收之事不受到延誤。
目前也是全面在汾水河谷推行諸多新制的最佳機會,要盡可能周密的設置鄉司,掌控鄉野,趁著地方勢力處于解體的狀況,就徹底壓制住,不給其冒頭的機會。
還有一件關鍵的事情,就是組織鹽池的生產。
目前敘州在婺川年產三十萬石井鹽,但已經遠不敷大梁民軍所用,太和二年之后,大梁每年經楚淮東鹽場輸入食鹽都在六十萬石以上,還逐年遞增。
后續將汾水河谷及關中等地的用鹽都統計在內,大梁境內一年至少要耕用一百二十萬石,倘若主要從淮東鹽場輸入,每年至少需要耗資二百萬銀元。
盡快在安邑組織鹽民,恢復河東池鹽的生產,每一個月差不多就能為大梁節省十數二十萬銀元的購鹽開銷。
河東池鹽的恢復生產方式,韓謙在返回洛陽前也都確定下來,由大梁第一儲蓄局以及洛陽、東湖兩個地方儲蓄局出資,在安邑招募鹽民組建鹽業商社生產。
鹽業商社所生產的食鹽,在稅政司每石池鹽加征相應的專稅后,再由鹽商轉售諸州縣。
這樣就省去中樞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組織池鹽的生產、運銷了,避免中樞機構過于龐大冗雜。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