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章補昨天缺的一章)
茅山不比寶華山,更不要說跟荊蜀大地的武陵山、雪峰山、巫山、大巴山等雄奇山岳相提并論了,但在江淮平原之上,也可以說是峰巒疊嶂、山巖險峻、林洞迂回、溪澗縱橫交織。
茅山作為道教上清宗壇的祖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譽,自漢晉以降到前朝,茅山的道場逐漸發展到巔峰。
即便之前的升州節度使以及天佑帝都壓制佛道的發展,加上近百年來戰火連綿,但茅山之中還保留宮觀殿閣等道教建筑近二百座。
位于雷平峰紫墟觀就擁有六座道院,只是數十年未得修繕,已經是殘破不堪,一條石徑劈山而出,仿佛一道繩索連著半山腰的道觀與山腳下的山谷。
山谷里座落著一座小村寨,十幾戶人家聚寨而居,山上的道觀里有十幾個年老的道人在棲息修行。
午后便陸續有大批的婦孺從山外,進入雷平峰山腳下的山谷里,在山谷里挨著十數戶民宅安營扎寨。
今夜天晴,星月皎潔,到午夜時分差不多已有兩三千人擠入雷平峰下占地不足兩百畝地的山谷。
道教香火不盛,紫墟觀里也就十數年老道人守著殘破多年沒有修繕的空曠道院,看著這一幕惶惶難安。
即便進山的人群,暫時還沒有人登上雷平峰找來紫墟觀,但觀里的道人怎么能安下心來呢?
如今兵荒馬亂的,流民還是流匪,從來都是一念之間的事情。
道人們不知道是該緊閉道觀呢,還是該打開大門,或者說派人到山谷里打探虛實。
只是打開大門或者派人去打探虛實,又有什么用?
道觀里就十幾個年紀老邁的道士,平時香火不盛,除了山下的村民供奉外,主要就是靠打理觀后的十數畝菜園子養活自己,即便將全部的糧食都拿出來,也未必夠今日擠進山谷里來的這兩三千人飽餐一頓。
這時候三道矯健的身影,從西側陡峭的山崖,借著鉤索等物,很快的爬上雷平峰,身手敏捷,仿佛猿猴一般。
觀后有一座殘舊的涼亭,居首的那名青年徑直往涼亭走云,看到紫墟觀的觀主云樸子此時還能悠然自得的與父親弈棋為樂,完全無畏涌進來的那么多流民隨時有可能將紫墟觀給拆了,心想父親說云樸子乃是當世不多見的道儒真是不虛,只是觀里的其他道士這時候心態早就崩了。
坐在紫墟觀觀主云樸子面前的是個青矍老者,枯瘦的老臉透出大病在身的青灰色,但眼眸卻是清澈,沒有老年人的渾濁。
老者看到青年走過來,才放下手里的棋子,壓抑住咳意,問道:“消息確認過了?”
“確切是韓謙過來了,三天前就從二叔手里奪走兵權,將二叔、陳銘升及扈衛囚于延陵埠,對外封鎖住消息。韓謙在龍雀軍兵戶之中影響確實極大,我看二叔府上所養的家兵,也有不少人倒戈相隨,二叔與陳銘升根本就沒有掙扎的余地,”
青年有二十五六歲,看上去沒有多么健壯,但短襟袍衫之下賁起的肌肉,透漏著絕強的力量,是自幼熬煉身體乃有大成的勇將,剛才借繩索攀百丈懸壁也絲毫不覺得吃力,他走到老者面前細稟他今日出山所偵察到的情形,說道,
“韓謙昨天夜里,趁著天黑率部出延陵埠,摸到丹陽城附近潛伏下來,凌晨時分出一部人馬偽裝成征糧兵騙開城門,然后三四千人一鼓作氣攻入城中,僅用半個時辰就差不多控制住丹陽城。韓謙動作極快,守將對延陵沒有防備,估計都沒有摸清楚到底是哪里來的兵馬強襲丹陽,就被打蒙了,亂糟糟一團倉促逃出丹陽,一直到午時才想到派斥候探馬到延陵埠察探。不過昨日壽州兩萬精銳剛渡江,信王那邊到天黑也沒有動靜,孩兒猜測韓謙就是有利用壽州軍精銳渡江來混水摸魚,但孩兒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韓謙攻下丹陽城卻不守,最終還是帶著四五萬婦孺逃到茅山來。即使洗掠丹陽城得到百余車糧食,但也是得不償失,僅能叫這些婦孺多支撐十數日而已,韓謙何苦去惹信王?即便要說是為了報仇血恨,安寧宮與他的仇怨不是更深,他此舉不是反而更有助于安寧宮?”
“云樸先生可能猜出韓謙的用意?”老者問紫墟觀的觀主云樸子。
“我這些年在山里讀經念佛,哪里還識什么軍國大勢?王爺可不要拿這種問題來為難老道。”觀主說道。
“讀經念佛,你這個老道,修的也是歪門斜道啊,”老者一邊咳嗽,一邊指著觀主笑道,“你要是真不理世事,為何長鄉侯王邕出使金陵,第一時間卻先到紫墟觀來上香?”
“神陵司早就隨前朝煙消云散,所剩余孽所懷不過都是爭權奪勢的心思,與當年據地自雄的武將雄夫有何區別?我一生癡愚,倘若沒有一點自知之明,豈不是比你那二弟還要狼狽?”觀主卻是死活不承認他與俗事有牽絆,說道,“王邕畢竟是王侯身份,又是故人之子,他要登這雷平峰,我還能攔著他不成?話說你不在洪州養著,跑到我紫墟觀來做什么?你既便要出山,助楊元溥奪下洪州,少不得一個太師、太傅的尊位!”
老者猛烈的咳嗽了一陣,半天才緩過氣來,也不跟老奸巨滑的觀主爭辯什么,沮喪說道:“王積雄走到敘州就油盡燈枯,我這身子還能熬幾年?楊致堂沒有防備我,也是看到我行將入土罷了,還談什么出山?”
“我看楊致堂比你二弟還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不如,即便有野心,到這一刻卻還不敢顯露出來,還選擇騎墻觀望,你真要出山,他有幾個膽子敢攔你?”觀主說道。
青年見云樸子對洪州的勢態了如指掌,自然知曉他并沒有像他自己所說的那般真老老實實留在這茅山道觀中念經修行,只是他此時也猜不到父親為何會來金陵以及韓謙意欲何為吧?
青年卻是不管觀主,直接問老者:“父親,您覺得韓謙是為何意?”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老者沒有直接回答青年的問題,而是袖手而立,望山澗之上的悠悠白云,吟誦了前朝詩詞大家李商隱的一首詩作,說道,“大楚開國十七載,將臣多如過江之鯽,但說及能為蒼生舍死忘死者,僅韓道勛一人,王積雄也只能算半個。”
“你當年痛痛快快交出兵權,怎么不將自己也算半個?楊元演要沒有你留下來的底子,之前一仗可沒有這么威風啊!”觀主說道。
“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再說我當時也只是怕死而已,想多過幾年太平日子,比不得王積雄,更不如韓道勛,”老者說道,“只是沒想到狂瀾終究是不止!”
“你的意思是說韓道勛家的這小子是為蒼生而來,我怎么就沒有看出來?”觀主回到正題上問道。
“如不是這樣,我想不透他為何此時要來趟這渾水。”老者說道。
“孩兒也是蠢鈍,”青年也想不明白父親為何有這樣的判斷,在旁邊插嘴問道,“世傳韓謙乃心機深沉、陰狠辣毒之輩,父親也曾評判淅川一戰,韓謙乃有欺潭王孺子搏奇功之嫌,難為先帝所寵。而沈鶴毒發身亡之前曾到潭州宣旨,韓謙倘若沒有察覺,便難當‘三五人’之譽,要是有察覺,那大楚分崩離析、金陵陷今日之危機,他就難辭其咎。”
“不錯,我以往是覺得韓謙雖然大才,但有失陰狠,不過人是會變,會成長的,”老者悠悠嘆了一口氣,說道,“因此,我才要抱著病軀跑到金陵來,就是想看一看,面對當前的亂局,韓謙會不會來金陵,又或者先與知誥聯手用兵攻下永州……”
觀主插嘴問道:“區別在哪里?以貧道拙見,岳陽當先攻永州,以固根本才是。鄭榆、鄭暢主張屯兵黃鄂兩州,不過是想借勢鞏固他們鄭家在荊襄的勢力,而柴建、李沖附從,則是想分李知誥的勢——你李家內部也不安寧啊,要不然這次也不用這么狼狽。”
老者對信昌侯府內部的事情不欲多,說道:“鄭家及柴建、周元他們是各藏私心,而先取永州或對岳陽有利,但拖延一年半載,金陵形勢崩潰,江淮則分崩離析、赤地千里,血流飄杵。而在江淮徹底打殘之后,大楚根基搖動,將難抵北軍南侵……”
“何有此論?”換作其他人如此說,觀主只會認為是妄出驚人之,但觀主知道眼前老者是何等人物,禁不住驚心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