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大明不該亡,在朱興明手里,會再次的有中興的希望。
讓懿安皇后欣慰的是,朱興明是個聰明的孩子。許多事,她不必繞著彎兒跟他解釋,也不必刨根問底。有時候只是略一提醒,朱興明就瞬間明白了。
大染坊里一句話說的好,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教,三等人用棍棒。其實,人無完人,聰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時候。應該說,一等人用眼教更為貼切。
一個眼神,一個點到為止的提醒,對方便會恍然大悟。朱興明是這個時代中,為數不多的反應過快的一類人。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臣子沒有幾個好下場。可事無絕對,有的則是得以善終。
而朱興明太子的身份又極其尷尬,你不能不強又不能太強。偏偏,朱興明就是屬于太強的哪一類。
這是好事,太子比皇帝厲害確實是好事。可朱興明已經不是一般的厲害了,且不說騎兵滿萬不可敵的滿清,愣是被朱興明逼在關外動彈不得。黃臺吉數次南下,皆以失敗而告終。
更不必說,如星火燎原之勢的李自成。多少大明名將,皆折在其手。可是結果呢,李自成被朱興明打的滿地找牙。盡管強盛之時的李自成坐擁百萬雄師,依舊被朱興明追著打。
還有一個張獻忠,十二團營兵不血刃的兵進四川。自此天下皆為大明所轄,山西流寇不攻自潰,孫傳庭坐鎮陜西。總兵李守u在山東風生水起,遼東將士將關寧防線守得固若金湯。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朱興明的功勞。對內,他抓了八大皇商,整治了魏藻德等幾個狗官。還有整頓京師三大營,改進了火器。
此外,引進了高產的逆天作物,一舉解決了京畿周邊災民糧食問題。隨著新型農作物的普及,大明各地的災情逐年的減緩。小冰河時期的威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遏制。
還有,征收京城商稅,使得枯竭的國庫收入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朱興明所做的這一切,都在為大明續命。
這樣的一個太子,足以比肩太祖成祖皇帝的。以目前朱興明的聲望,實在是已經遠遠的蓋過了崇禎皇帝。
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引來大禍。輕則父子反目,重則危及社稷江山。畢竟崇禎皇帝正當年,他的皇帝之路還很漫長。身邊有朱興明這樣能干的兒子,不得不說,對崇禎的皇權是一種巨大的威脅。
要命的是,這種事不會短時間爆發。畢竟崇禎是疼愛兒子的,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矛盾一旦顯現,那將是致命的。不再是朱興明獻上一幅二十四孝圖就能解決的,很可能他的太子之位都保不住。
滿朝文武乃至于天下士子皆以太子為馬首是瞻,他們有意或無意的,將朱興明推上了風口浪尖。滿朝文武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這種情況是可怕的。
懿安皇后張嫣在宮中什么樣的事沒見過,未雨綢繆,她是非常擔心的。不過,懿安皇后的態度也很明朗。必要之時,她支持朱興明起兵奪權。
不得不說懿安皇后張嫣對朱興明確實很好,她從一開始就對朱興明寄予厚望。崇禎皇帝急功近利的性格缺陷,注定無法中興大明。
反而是朱興明不驕不躁的性格,更適合做大明的掌舵人。懿安皇后著力培養朱興明,就是指望他能夠中興大明王朝。
大明不該亡,也不能亡。大明亡了,朱家的子孫覆巢之下無完卵。大明的百姓,將慘遭橫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