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租了一輛自行車,車鈴發出沙啞的“叮鈴”聲。車輪碾過青灰色城磚,裂縫里還嵌著去年的積雪。她特意避開人多的永寧門,在含光門附近停下。城墻下的護城河結著薄冰,冰面上有孩子在抽陀螺,清脆的抽打聲驚飛了停在枯枝上的麻雀。遠處的居民樓升起裊裊炊煙,空氣中飄來炒菜的香味。
當夕陽把箭樓染成琥珀色時,九月的肚子開始咕咕叫。饑腸轆轆的她沿著南大街往鐘樓方向走去,街邊“小寨”服裝店的喇叭循環播放著《愛情買賣》,動感的旋律與櫥窗里鑲著亮片的羽絨服相映成趣。暮色中,路邊小攤販售賣的發光頭飾和玩具閃爍著五彩光芒,仿佛將星河摘下,灑落在人間。
路過開元商城時,巨大的玻璃幕墻映出她略顯局促的身影。商城門口,穿著貂皮大衣的貴婦優雅進出,而街邊行人衣著樸素,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此交匯,構成了這座城市獨有的畫卷。九月微微低頭,繼續向前走去,拐進竹笆市街時,霓虹燈次第亮起,為夜晚拉開了熱鬧的序幕。
“樊記肉夾饃”的招牌下早已排起長隊,烤爐中飄出的肉香混著鹵汁的醬香,勾得九月饞蟲大動。但九月還是忍住了……
隔壁店的酸辣粉冒著誘人的紅油,考慮到腸胃,她點了碗清湯酸辣粉,撒上大把蔥花和黃豆,吸溜一口,酸辣味瞬間驅散了滿身寒氣。店里桌上擺著貼著“自家制作”標簽的塑料瓶醋和辣椒油,透著濃濃的市井氣息。
吃完晚飯已是晚上8點,鐘樓的燈光亮起,將飛檐勾勒成金色的輪廓。廣場上,幾個大學生舉著諾基亞手機拍照,鏡頭里的鐘樓在夜色中流光溢彩。有人拿著當時還很新鮮的自拍桿嘗試自拍,新奇的模樣引得旁人紛紛側目。
街邊,一位青年抱著木吉他,沙啞地唱著《藍蓮花》,琴盒里躺著零散的硬幣。九月駐足聆聽,被歌聲中的自由與向往打動,將兜里的零錢輕輕放進去。琴弦震顫的余音,混著遠處鼓樓傳來的報時聲,在夜空中久久回蕩。不遠處,一位老人拉著二胡,《二泉映月》悠揚哀傷的曲調,又為這熱鬧的夜色增添了幾分深沉與詩意。
夜色漸濃,九月在返回火車站的路上特意繞了個彎,來到火車站旁的“新華書店”。這家書店在城市的喧囂中宛如一座寧靜的島嶼,當她推開門的瞬間,油墨的清香與空調的暖意撲面而來。二樓的旅游書籍區整齊排列著《走遍中國》系列,她像尋找寶藏般蹲下身,指尖劃過一排排書脊,最終停在《長安美食地圖》上。泛黃的紙頁間,“葫蘆頭泡饃”“金線油塔”的圖片誘人至極,她掏出鉛筆,認真地在心儀的美食旁做上標記,心中默默盤算著下次來長安的美食計劃。
書店里靜謐得仿佛能聽見時光流淌的聲音,只有偶爾的翻書聲和人們壓低聲音的交談。兒童讀物區,暖黃色的燈光下,一位年輕的母親正耐心地給孩子講解故事書,孩子指著彩色插畫興奮地叫嚷,清脆的童聲為這份寧靜增添了幾分生機。直到書店打烊的提示響起,九月才依依不舍地起身。
晚上10點整,九月準時來到候車室。行李寄存處的墻上,“小心扒手”的警示標語已經有些褪色,工作人員坐在狹小的窗口后,百無聊賴地翻著時尚雜志。就在這時,手機里傳來熟悉的qq提示音,是好友李悅發來的消息:“到青市記得報平安!”對話框里還留著她們之前的聊天記錄,李悅那句“等你到了青市,我給你寄長安的柿餅”,讓九月的嘴角不自覺上揚。
她站在候車室的落地窗前,望著遠處城墻在夜色中若隱若現的輪廓。這座古老的城墻,曾見證過盛唐的輝煌,也經歷過歲月的滄桑,此刻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守護著這座城市。
電子屏突然閃爍,顯示列車晚點15分鐘,候車室里彌漫著些許躁動。有人靠著座椅打盹,頭隨著呼吸輕輕晃動;有人捧著熱氣騰騰的泡面,濃郁的香味在空氣中飄散;還有帶著孩子的家長,輕聲安撫著哭鬧的寶寶。
回想起這短短十個小時的長安之旅,九月的心中滿是感慨。她仿佛走過了千年時光:在大明宮遺址,觸摸歷史的殘垣斷壁,感受盛唐的磅礴氣象;漫步城墻根下,聆聽磚石訴說的古老故事;穿梭于竹笆市街的煙火人間,品嘗肉夾饃與酸辣粉的美味;駐足鐘樓廣場,欣賞流光溢彩的夜景。每一個瞬間,都如同電影畫面般在腦海中回放。
終于,檢票口的綠燈亮起,人群開始緩緩移動。九月隨著人流走向站臺,身后突然傳來賣報人的吆喝聲:“看報看報,最新消息……”聲音漸漸被火車的轟鳴聲淹沒。
她踏上列車,找到座位坐下,窗外的城市燈火閃爍。她輕輕呵出白霧,在車窗上畫了個小小的太陽。長安的早春雖然寒意未消,但那些溫暖的瞬間,早已深深烙印在記憶深處――是大明宮遺址博物館里的留簿,是鐘樓廣場上的歌聲,是竹笆市街的美食香氣,更是好友牽掛的話語。
這趟短暫的長安之旅,不僅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更是一場與溫暖的邂逅。當火車緩緩啟動,九月知道,這段旅程將成為她青春里最珍貴的回憶,而長安的故事,也將永遠在她心中延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