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種情況,城頭的守軍頓時士氣大振,士兵們爭先恐后地撲向城門樓。
楊凌也拔出佩刀,怒吼道:“跟老子殺下去!”說罷策馬沖下城頭。
其他將官們紛紛策馬緊隨其后,殺向城下。
北門城下,兩支騎兵正在激烈交戰。
其中兩支分別屬于敵軍的主力步兵和騎兵,敵軍的騎兵共計有五千人,不過其中兩千騎兵已經折損在昨晚的攻城戰中。
這次進攻的主力乃是敵軍的騎兵,這些敵軍的武器裝備比較精良,馬匹的質量也非常好。
楊凌的部隊則是步兵居多,不過其中有兩百名精銳的虎賁衛和八百名新編練出來的輕甲士兵,因為他們擅長騎射。
兩支騎兵正在激烈廝殺,你來我往,戰斗極為膠著。不過由于虎賁衛善于騎射,在戰斗中稍微占據上風。
敵軍騎兵將領見己方步兵遲遲拿不下北門,焦慮萬分,不得已命令步兵向北門強行突破。
砰~砰~
敵軍步兵端著木棍頂盾牌沖到城下,隨著木棍猛然揮下,城頭上的守軍立即遭殃,紛紛栽倒在地。
不過楊凌并沒有因為城頭上守軍的失利就掉以輕心,敵軍的騎兵已經開始發威。
“射擊!”
隨著楊凌的指示,城頭上的弓箭手紛紛扣動板機,箭矢飛掠出去,射翻敵人不少。
然后城頭上的士兵將盾牌架到垛口邊緣,對著下面射擊,不過敵軍也不傻,見到城頭上的弓弩手露頭,當即扔下手中的兵刃躲避弓弩的射擊。
敵軍步兵趁著這個空隙,冒著城頭弓箭手的威脅,拼命沖刺,試圖攻克城門。
眼見敵軍就要攻破城門,這時,城外忽然響起隆隆的戰鼓聲。敵軍的步兵還沒明白過來怎么回事呢,便覺身旁勁風閃過,然后耳畔就傳來凄厲的慘叫聲。
原來,城外的那些賊寇騎兵趁著己方步兵攻城時,偷襲城下的敵軍步兵,導致敵軍步兵死傷慘重。
這下敵軍步兵不敢再貿然攻城,紛紛躲藏起來。不過敵軍騎兵則乘勝追擊,朝著城頭猛攻過來。
楊凌見敵軍騎兵已經逼近城門,連忙命令道:“擂鼓助威!”
城頭的將士聽到楊凌的命令后,立即敲響城門處的銅鑼。
銅鑼聲剛起,城內的警鐘就被吹響。
北門外的賊軍將士聽到城門的鳴金撤退號角聲,不禁愕然,顯然沒弄明白發生什么事。
敵軍的統帥聽到警鐘聲,知道今日無法攻破北門,當即大喊道:“全體都有,立即撤退!”
賊軍將士雖然疑惑,不過卻并沒有停留,立即調頭往回跑。
不過他們剛走沒兩步,從四周的樹林中突然冒出數百名漢子攔住去路。
“兄弟們抄啊,搶劫呀!”
“兄弟們上啊,搶錢呀!”
數百名流民見狀紛紛蜂擁上前,將敵軍團團圍住。這些流民見到城外有幾千人馬攻城,擔心自己會像前幾日那幫人似的被趕到山溝里喂狼,因此便趁著夜色悄悄摸到附近等候。現在看到這群人打算撤走,立即毫不猶豫地跳出來搶劫。
這些匪賊根本就不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數百流民沖散包圍,然后被搶的搶、殺的殺,最終全部變成尸體。
楊凌見到流民搶奪戰果喜笑顏開,立即讓人收攏俘虜,清點獲得的財物。
繳獲的鎧甲盔帽和馬具等雜七雜八加起來有三百余件,可謂是滿載戰利品,除去鎧甲和盔帽,剩下的都送給城頭的守軍作為賞賜。
楊凌又安排士兵檢查敵軍的糧食,發現他們帶來的糧草竟然消耗殆盡,只夠吃三餐的。
楊凌立即令城防隊抓緊時間修復北門,并派人把繳獲的東西運到城墻下。
北門的防御工程總算告以段落,眾人松口氣,旋即繼續埋鍋造飯。
楊凌看著城外躺滿的尸體,臉上浮出濃濃的憂色,沉吟片刻問道:“李德全呢?”
李德全是楊凌麾下負責記錄戰功和撫恤的參軍,專門負責記錄敵軍陣亡的將士名字,并將他們的尸首運到城外,然后按照功勞分配撫恤。
楊凌麾下有很多文職官員,如果不考慮戰死的話,平均下來每個將士能夠分到二十枚銀元左右,這筆撫恤費可不菲。
不過楊凌知道這個撫恤費肯定是不夠的,所以想找李德全商議解決辦法,畢竟他才是楊凌的幕僚長。
李德全急匆匆地從外面跑進來,拱手道:“卑職參見主公。”
“李參軍免禮,你快說說,該給犧牲的將士分發何物合適?”
李德全聽到楊凌這話,眉頭皺起來道:“主公,末將認為這次攻打敵人,咱們必須要保證將士們的補充,否則咱們難以維持整座大城,更何況城中還有許多百姓。”
楊凌聞暗嘆口氣,確實如同李德全說的那般,若不能保障將士們的補給和供應,那么城中的百姓很可能會嘩變。
楊凌沉思片刻,然后對李德全吩咐道:“傳本官的命令,凡是陣亡將士遺孀,可以免征賦稅半年!”
李德全聽到這個條件,眼睛登時亮起來,這可相當于免除半年賦稅啊!
他之前也曾經提醒楊凌要保障將士的補充和軍餉,但是楊凌并未采納他的建議。因為這種事情太敏感,容易招惹非議,甚至會引火燒身。
不過現在情況危急,為保證將士們的補給和軍餉,也顧不上那么多的忌諱,反正這些將士是跟著楊凌打天下的。
只要保護好將士們的親眷,別讓他們遇害,楊凌就算做錯也不怕。
楊凌的政治嗅覺非常靈敏,早就察覺到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因為自古以來,諸侯爭霸,哪個諸侯不是先滅其國,然后才慢慢吞并其他的國土。
如果自己這邊不能迅速擴張,不僅會受到外部壓力的迫害,還會使自己腹背受敵,陷入絕境之中。
楊凌的目光掃視在場的將士,高呼道:“諸位將士,本官知道這個決定可能會觸怒某些人,也有可能會遭到彈劾,但是我希望在場的將士理解本官的苦衷。”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