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畢,鑾駕起程,浩浩蕩蕩返回皇宮。春耕大典正式結束。
但大典的影響卻剛剛開始擴散。
曲轅犁之名,隨著參與大典的官員、耆老、軍士、百姓之口,如同長了翅膀一般,迅速傳遍長安,并將以更快的速度傳向大唐各道州縣。
太子李承乾的聲望,也隨著這省力高效的神器,在民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聽說了嗎?太子殿下又弄出好東西了!”
西市的茶棚里,一個腳夫灌下一大口粗茶,抹著嘴對同伴說道:“叫曲轅犁!說是用起來省力得很,拐彎也方便,一頭牛就能拉得飛快!”
“咋沒聽說!東莊的王老六他外甥就在典禮上幫忙,親眼瞧見的!
太子殿下親自扶犁,那泥土翻得叫一個順暢!比咱們使喚了祖宗十八代的直轅犁強到天上去了!”
另一個挑夫接口道,臉上滿是興奮,“官府說了,趕緊去登記,能便宜買呢!今年春耕說不定就能用上!”
“太子殿下真是圣人啊!”一個老嫗挎著菜籃子湊過來,嘖嘖稱贊。
“先前那雪花鹽,又細又白還便宜,咱們現在吃鹽再也不心疼銅板了。
我兒媳婦就在城外的太子鹽坊里做工,工錢給得厚道,還不克扣,家里日子寬裕多了,都能偶爾割條肉吃了。”
“是啊是啊,鹽坊、還有那些造紙、織布的工坊,招了多少人去!日子總算有點奔頭了。”旁邊的人紛紛附和。
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和市井謀生的升斗小民而,什么朝堂爭斗、世家門閥離他們太遠,誰能讓他們吃得飽一點、穿得暖一點、日子過得輕松一點,誰就是好的君主。
李承乾接連拿出實惠,雪花鹽降低了生活成本,工坊提供了謀生機會,如今這曲轅犁更是直接減輕了他們最沉重的勞作負擔,其帶來的感激和擁戴是實實在在的。
甚至已有童謠在街頭巷尾傳唱:“太子賢,鹽雪白;太子慧,犁兒彎;倉廩實,笑開顏!”這質樸的歌謠,比任何華麗的贊頌都更能代表民心所向。
李承乾的聲望,在長安乃至周邊畿輔地區的百姓心中,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人們談論起太子,不再是遙遠儲君的模糊形象,而是帶來了雪白鹽粒和省力耕犁的“賢太子”、“慧太子”。
……
與民間的一片贊譽歡騰相比,幾大世家的深宅大院之內,氣氛卻如同被寒流席卷,凝重而壓抑。
崔府書房內,燭火搖曳。崔仁師面沉如水,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盧承慶則負手來回踱步,眉宇間滿是焦躁和陰霾。
“失策!真是失策!”盧承慶猛地停步,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怒氣。
“本以為他查賬翻舊案已是難纏,沒想到…沒想到他竟能另辟蹊徑,弄出這等邀買人心的東西來!
曲轅犁…好一個曲轅犁!如今長安百姓只知太子賢明,誰還記得我等?”
崔仁師相對冷靜,但緊蹙的眉頭也顯露出他內心的不平靜:“確是意料之外。此子…已非吳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