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握著太子標的手,感受著兒子掌心的溫度與堅定,心中最后一絲顧慮也煙消云散。
他這一生,為大明操勞半生,唯一的心愿便是江山能平穩傳承,如今標兒既有擔當的魄力,又有治國的能力,自己又何需再苦苦支撐?
他當即朗聲道:“好!朕便依你所,傳位于你!”
話音剛落,朱元璋便命內侍傳旨,召禮部尚書與欽天監監正即刻入宮,挑選良辰吉日,籌備禪位大典。
旨意傳出,御書房內的氣氛瞬間變得熱烈,連空氣都仿佛染上了喜慶的色彩。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朝堂與京城。
百官起初皆是震驚——自古帝王多是駕崩后方傳位,洪武皇帝尚在便主動禪位,實屬千古罕見!
可震驚過后,便是難以抑制的興奮與激動。
滿朝文武回到各自官署,幾乎都在私下熱議此事,臉上滿是期待——要知道洪武皇帝陛下,是從戰火中走出來的馬上皇帝,一生殺伐果斷,在位二十九年,為整肅吏治、杜絕貪腐,先后處置了數萬貪官污吏,哪怕是功勛卓著的老將、身居高位的大臣,只要觸犯律法,也絕不姑息。
平日里對待臣民也相對嚴苛,朝堂之上氣氛總是緊繃,官員們處理政務時無不小心翼翼,生怕觸怒龍顏。
反觀太子朱標卻完全不同,這位太子殿下自被冊立以來,便是出了名的寬厚仁慈。
朝堂上有官員因獲罪,他總會主動在皇帝面前求情,為其辯解冤屈;地方上有災荒,他會親自督辦賑災事宜,確保糧款能及時送到災民手中;對待朝中大臣更是禮賢下士,哪怕是品級低微的官員,只要有真知灼見,他也會虛心聽取。
這些年,太子監國處理政務,輕徭薄賦、安撫百姓,賢名早已傳遍天下,連偏遠州縣的百姓都知道,東宮太子是能為他們做主的仁君。
正因為如此,滿朝文武早就盼著太子標能夠即位稱帝,取代洪武皇帝。
他們深知,太子登基后,定會延續仁政,朝堂氣氛會更加寬松,官員們無需再因苛法而惶惶不安,更能安心施展抱負;百姓也能在仁政之下,過上更安穩富足的日子。
如今皇帝主動禪位,正合百官心意,他們怎能不興奮、不激動?
滿朝文武紛紛齊聚禮部,為禪位大典建獻策,從大典的儀仗規格到祭天的祝文措辭,無不細致商議。
六部百司更是全員動員,工部加緊修繕天壇與奉天殿,戶部籌備賞賜百官的綢緞銀兩,兵部安排京營士兵維持秩序,整個應天府都因這場即將到來的盛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百官熱議的焦點,除了禪位大典的流程,便是新帝的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