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歷史經驗一次次證明,中原大國在它們身上翻車的次數也不少。
段曉棠幾乎沒有猶豫,篤定道:“大概率是高句麗。”
白秀然與徐昭然夫妻倆出于謹慎,給出了兩個模糊的選擇,但到了實際戰略研判中,他們和段曉棠的想法一致。
段曉棠進一步解釋,“此刻進軍西域,戰線太長,補給困難不說,還容易刺激到突厥。”
說到這兒,段曉棠頓了頓,試圖將話說得委婉一些,“而且,你那表叔的性子,你也知道……”
總之,委婉得不多。
前兩年因為楊胤在后方作亂,吳杲在征討高句麗時吃了大虧,損兵折將不說,還成了朝堂上下的笑柄。
以他睚眥必報、爭強好勝的性子,怎么可能不想著把場子找回來!
更何況上半年,他一向看不起、不如他的,柔柔弱弱的堂弟以及老邁昏聵的表哥,瞎貓碰上死耗子,白撿了北征的大功,風光無限。
這對吳杲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刺激。
從朝堂格局來看,為了平衡各方勢力,維護君王的權威,高句麗也成了不得不打的“道具”。
從戰略地理位置上來說,高句麗天生就帶著罪孽。
它盤踞遼東,扼守中原與東北亞的交通要沖,對中原王朝的東北邊境始終是個潛在威脅。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般心腹大患,早晚都要除之。
段曉棠慣來是支持收拾高句麗的,只是怎么收拾,還得從長計議。
哪怕河間王府一系,向來來對征伐高句麗興致缺缺,但在這件事上,也只有舉雙手雙腳贊成的份。
北征之后,吳越一系聲望日隆,若不找個由頭分散其注意力,或是讓其他將領也有立功的機會,難免會出現權力失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