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過醫館的人就是不一樣,還會考慮成本和產出,不愧是要自負盈虧的人。
林婉婉以前聽過人工黃芪和大黃的名聲,可以肯定,它們是能種出來的,且前景不差。
這兩味作為主藥,主打經濟效益,其他散種的是托底。
林婉婉將趙大夫單獨請到隔壁辦公室商量,“趙大夫,不如這樣。我出人出地出種子,你出力,合伙種藥,等賣了藥一九分。”
自打林婉婉想拉趙大夫入伙,就找祝明月咨詢過意見,該采取怎樣的合作模式。
林婉婉的優勢明顯,有資本有一定前瞻知識。但短板同樣突出,沒有實踐經驗。
認藥采藥是現學的,連菜都不會種,何談培育藥材。
所以莊子上必須有一個經驗豐富的人坐鎮。
趙大夫要是不答應,林婉婉只能退一步,去找朱謝兩位大夫。
他們都是要養家的人,頂多介紹一兩個可靠人選,哪像趙大夫退休返鄉,功成身退有余地。
再者還有一個好處,萬一以后林婉婉再出遠門,兩徒弟就有地方托付。
下鄉種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遇上疑難問題,趙大夫也可以答疑解惑。
這樣一來,學生家長的頭發也保住了。
趙大夫沒想到,只是給后輩出主意,差點把自己套進去。
林婉婉繼續勸說,“多少病人因為藥物貴重吃不起,拖來拖去拖成死劫。若能種出來,功德無量。”
“你現在醫館不開了,回鄉也無事,不如出來活動活動筋骨。”
“金業老在家閑著不是事,上山采藥哪能及自己種藥,來的印象深刻。”
不光老的,連小的也想劃拉到碗里。
趙大夫有些被說動,不只是前景,也因他在老家待得不怎么適應。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