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嗯了一聲,淡淡道:
“當年科舉不曾出現之前,無論是大漢還是隋唐,始終都無法擺脫門閥的影響。”
“所謂門閥,無非就是壟斷了知識的士族,以親緣血脈代代傳承,從不授予他們,故而一直得保家族富貴罷了。”
“皇帝為統治地方,就不得不任命門閥子弟作為官員,故而門閥一代代尾大不掉,甚至隨著王朝動亂不斷膨脹擴張。”
“但現在,大明天下讀書人無窮無盡,就那門閥之中的幾千上萬人,怎么跟天下百萬、千萬讀書人抗衡?”
“寒門士子通過科舉出仕,又怎么可能去維護門閥的利益?”
朱棣心服口服,點頭道:
“當年想出科舉并發揚廣大的隋唐皇帝,簡直就是華夏歷史上的圣人!”
朱元璋笑呵呵地開口。
“科舉固然自隋唐而始,但真正發揚廣大的還是大宋。”
“隋唐科舉,依舊還是門閥勢力的過場游戲,只有大宋真正將科舉做到極致,將寒門千萬讀書人的佼佼者凝聚為士大夫集團,徹底挖斷了門閥的根基!”
“只不過大宋崇文抑武過度,反而導致了外戰不利的后果。”
“朕也是吸取了大宋的經驗教訓,以藩王宗室坐鎮邊疆來確保武力,再用科舉士大夫精英治國,如此方能文武兼備!”
說到這里,朱元璋臉上閃過一絲黯然。
這個文武兼備的制度,已經是朱元璋所能設想的最完美制度。
然而,一場靖難之役的盤點視頻,卻讓朱元璋不得不廢除了藩王制度。
大明將來的武備,又該如何去保證呢?
朱元璋定了定神,決定不在這個問題上過多糾結。
反正,朕已經竭盡所能。
若是朕沒有答案,那就讓后世的大明朱氏子孫和能人賢士去解答吧。
朱元璋沉默片刻,又開口道:
“老四啊,將來你繼承皇位,除科舉、藩王兩策不可再行更改之外,其他國策,皆可隨時事而變動!”
朱棣聞,不由吃了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