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空洞的大道理都更有力。
”諸位見習無位?”
”定北城初建,百廢待興,流民,降俘,軍務,工礦,哪一樣不需要人手?”
”一個秀才進去,幫著抄錄文書,清點物資,協調人力,便是學習,便是貢獻!”
”地方積壓陳年卷宗無數,正需人手整理歸納,此非學習實務之良機?”
”主官評語不公?”
”吏部自有監察!”
”若連這點擔當和識人之明都沒有,何堪為一方主官?”
李承乾的回應鏗鏘有力。
面對”新六藝”的質疑,他更是直指核心:
”不通農事,何以勸課農桑?”
”不知水利,何以防災減災?”
”不明錢糧,何以治理一方,使民不受盤剝?”
”算盤撥得利索,至少比只會空談仁政卻任由胥吏上下其手,中飽私囊的官要強!”
”德行源于本心,教化在于踐行!”
”一個能真正為百姓解決水患,理清冤獄,管好倉廩的官,其行便是大德!”
”豈是只會吟風弄月,空談性理之輩可比?”
長孫無忌則運籌帷幄,將朝中非世家核心,或與世家有隙的官員力量暗暗整合,形成支持新政的第二梯隊。
他們或從財政角度,細數科舉能減少舉薦帶來的冗官和賄賂成本,或從地方治理實效角度,不斷為新政提供佐證和聲援。
世家官員雖抱團死守,但面對太子一方準備充分,邏輯嚴密,且不斷拋出實證的反駁,氣勢在不知不覺中已顯頹勢。
連續七日的殫精竭慮,高聲辯論,甚至讓許多上了年紀的世家重臣面露疲態,聲音嘶啞。
他們引以為傲的”祖宗成法”和”圣賢道理”,卻在太子緊扣”實效”,”國本”,”打破壟斷”的凌厲攻勢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李世民高坐御座,冷眼旁觀,本就是站在太子身后暗中支持的他,在靜靜的等待一個契機.....一個能讓所有人心服口服通過科舉改革決議的契機!
第七日......太極殿中的氣氛顯得格外凝重。
連日的唇槍舌戰,雙方都有些筋疲力盡。
世家官員似乎也意識到強攻難以奏效,攻勢稍緩,殿內出現了短暫的,壓抑的平靜。
就在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聲音響起。
站出來的是京兆府衙門里一位平日低調的官員,姓宋,之間他手持一份奏疏,語氣沉痛道:“陛下,太子殿下。”
”臣本不該在此時妄,然則…長安城內如今卻是民心浮動,物議沸騰啊!”
“而這一切,也皆因這新科舉之議!”
他頓了頓,觀察著皇帝和太子的臉色,繼續道:“更有甚者,坊間流傳諸多…不堪之,直指東宮,動搖國本!”
”臣…惶恐萬分,不敢不奏!”
”哦?”
”有何不堪之?”
”杜愛卿但說無妨。”
李世民眼皮微抬,聲音聽不出喜怒。
宋姓官員仿佛下了很大決心,才痛心疾首道:“此前坊間便有盛傳…盛傳太子殿下….出入…出入那平康坊勾欄之地,沉溺酒色…甚至鬧出冠冕狎妓的丑事…...頗為荒唐!”
”如今更有甚者,此新政離經叛道,便是因殿下…”
“心智受那酒色所蝕,亂了綱常!”
”此等流,污穢不堪,然…然傳者甚眾,人心惶惶!”
”臣恐…恐其有損天家威嚴,更動搖新政根基啊!”
”此絕非空穴來風,今晨朱雀大街,務本坊等處,已貼滿污蔑揭帖,百姓圍觀,議論紛紛!”
此一出,滿殿皆驚!
支持新政的官員面露怒色。
世家官員中不少人則低下頭,掩飾著眼中閃過的快意和陰冷。
這已不是政見之爭,而是赤裸裸的人身攻擊,直指太子私德,其心可誅!
且時機選在新政爭論最激烈,長安城人心浮動之際,用心極其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