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動作很快。
拿到百騎司關于張元禮案的完整卷宗后,他并未急于將其明正典刑以儆效尤,而是帶著卷宗和一份詳盡的條陳,入兩儀殿面圣。
條陳上,他并未提及趙牧,而是將“流水線,標準化,利益捆綁”的核心思想,巧妙地轉化為一套針對將作監,軍器監等要害官署的《工匠管理及技術保密新則》。
李世民覽畢,眼中精光閃爍。
這方案直指要害,既解決了保密難題,又提升了效率和工匠積極性,可謂老成謀國之策。
他幾乎未作修改便朱批:“準奏,著太子全權督辦,率先于將作監試行,若有成效,推及諸司!”
有了皇帝的無條件支持,李承乾雷厲風行。
他親自坐鎮將作監,召集所有大小官吏與大匠。
宣布新規時,臺下果然響起一片嗡嗡的議論聲。
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匠作少監顫巍巍出列:“殿下,此舉是否過于…急切?”
“工匠各司其職,自古皆然,然如此細分,恐割裂技藝傳承,且有違尊師重道之倫啊。”
李承乾早有準備,沉靜回應:“杜少監所,乃為技藝長遠計,孤心甚慰。”
“然,國之重器,安危所系,非同小可。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法。”
“技藝傳承,非止于師徒口耳相傳,更在于標準確立,流程優化。”
“至于尊卑,”他話鋒一轉,聲音提高,“新規明定,依技藝高低,貢獻多寡定薪俸賞格,能者多勞亦多得!”
“設立天工獎,卓越者,孤將親自向陛下請旨,賜予勛官散職!此間尊榮,豈是固守陳規可得?”
此一出,臺下工匠們的呼吸瞬間粗重了許多。
提高待遇,還有機會做官?
這是他們祖輩都不敢想的事情!
利益的繩索一旦捆綁到位,許多阻力便悄然化為了動力。
那老匠作看了看身后那些眼中驟然亮起光芒的徒子徒孫,張了張嘴,最終嘆了口氣,退回隊列。
試行工作雖初期有些磕絆,但總體推進順利。
李承乾每日忙于協調,督促,檢查,雖疲憊卻充滿干勁。
他看到那些原本因循守舊的眼神變得專注,聽到工匠之間開始討論如何優化自己負責的那一步工序,心中對那龍首原山莊的敬佩又深了一層——趙兄總是能于無聲處,掀起波瀾。
與此同時,天上人間卻又是另一番熱鬧景象。
趙牧確實覺得有些膩了。
天天不是琵琶就是胡旋,不是清唱就是小調,翻來覆去就那些花樣。
他某日午后閑著無聊,便攤開紙筆,隨手寫了個故事梗概。
故事骨架取材于東漢班超投筆從戎,經營西域的典故,但在他筆下,班超成了智勇雙全,口才了得,關鍵時刻還能隨手搞點“小發明”,比如改進一下驛傳方式,利用地理環境搞點聲光效果嚇唬敵人的傳奇人物,劇情充滿了以少勝多,分化瓦解,奇謀妙計。
甚至還穿插了點西域公主若有似無的單相思橋段,可謂雅俗共賞,爽點十足。
他叫來云袖,把幾張寫滿字的紙遞給她:“喏,找個腦子活泛的說書先生,把這本子潤色一下,加點俏皮話,節奏弄快些。”
“再找幾個身段好,眼神有戲的武生,幾個聲音洪亮能吼住場的凈角,找個能彈《十面埋伏》也能來點西域調子的樂師。”
“咱們排個新玩意兒。”
云袖接過一看,略顯茫然:“先生,這是…要唱大戲?可這詞…”
“差不多那意思吧,不過沒那么啰嗦,不用咿咿呀呀水時長…呃,不用唱半天。”
趙牧也懶得詳細解釋“話劇”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