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之所以選擇用商業的方式搞基建,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征發徭役,是因為如今的情況已經不適合征發徭役來做這種基建工作了。
隨著大陸王朝不斷發展,不斷從其他國家獲取大量的資源,大陸王朝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也有非常明顯的提升。
如果這個時候征發徭役,那陸川不僅要給徭役提供豐富的飯菜,還要給他們發工資,這樣算下來,成本就太高了。
打個比方來說,如今大陸王朝人民人均年收入為一萬錢,平均下來就是每人每天收入大概是三十錢左右,征發徭役的話,陸川給民夫提供物資和工資的標準,就不能比這個標準低,否則很容易引起不滿。
大陸王朝好不容易才得到了民心,如果因為這種小事而壞了名聲,那就太得不償失了。
既然整體核算下來征發徭役的花費更多,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大陸王朝政部和經濟部要全程參與,甚至就連軍部也要派人維持秩序。
把這些隱藏的花銷算進來,就更麻煩了。
所以陸川干脆就把這些工程承包出去,他們只要建立一支監管團隊和一支驗收團隊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拿錢辦事。
而大陸王朝最不缺的就是錢了。
至于那些商人承包之后,是否也要支付高昂的費用?
陸川也想過這個問題,后來發現他完全是多慮了,因為大陸王朝的商人也知道怎么省錢,他們只會花錢雇傭少量的大陸王朝人進行團隊管理,真正動手干活的,基本都是被打入奴籍的外國人或者外族人。
就比如很早之前就被打入奴籍的高句麗人、鮮卑和羌人,再比如從倭州運送過來的奴隸,再比如大陸王朝在歷年戰斗中抓回來的俘虜等等。
這些人都是奴籍,只有努力工作,好好表現才有可能脫離奴籍,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商人只需要給他們提供飯食以及少量的工資就可以了。
這樣算下來,商人使用大量奴隸來做工程,成本就降下來了。
說到底,陸川還是會算賬的,也會給商人留下一定的利潤空間。
郭嘉和糜竺也領會到了陸川的意思,回去之后就開始制定計劃,經過三天的忙碌之后,兩人將一份完整的招標大會計劃書送到了陸川面前。
陸川檢查了一遍,沒發現什么問題,就讓郭嘉和糜竺放手去做了。
郭嘉回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以中央政部的名義放出消息,大陸王朝要進行一項超大規模的工程,將水泥路一直修建到羅馬帝國。
這個消息一放出來,京城的商人就熱鬧起來了。
大陸王朝對商人很友好,還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所以他們跟著大陸王朝賺了很多錢,積攢了一輩子都用不完的財富,如今聽到中央政部要有大動作,紛紛施展神通,打探消息,看看他們能不能參與進來,分一杯羹。
哪怕只是淺淺地參與一下,他們也能賺一個盆滿缽滿,因為從大陸王朝修建水泥路直通羅馬帝國這個工程,真的太大了。
然后就在這些商人還在考慮他們是否要抓緊時間購買大量原料的時候,中央經濟部又發布了一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