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維魯也快哭了。
他親眼看著右翼騎兵陷入混亂,而他卻什么都做不了。
這十萬大軍可都是精銳啊,尤其是騎兵,組建成本和訓練成本都非常高。
自從三年前在安息帝國被打得損兵折將之后,塞維魯花費三年時間,幾乎把羅馬帝國所有的錢財都用在了軍事上,這才能拉起來一支十萬人的精銳大軍。
這幾乎就是羅馬帝國最后的精銳了,可如今這十萬精銳馬上就要被大陸王朝的一萬騎兵給打崩了。
這讓他如何能夠接受?
可現實就是如此。
步兵方陣和左右兩翼的騎兵都崩潰了,接下來就是他帶領的兩萬騎兵。
一旦陸越帶著騎兵沖過來,塞維魯都不知道他該怎么抵擋。
如果陸越還是和上次一樣從左翼騎兵那里沖進來,然后趁著騎兵混亂的機會對他這里發起沖擊,他根本不知道該怎么抵擋;
如果陸越繞開左翼騎兵,從他后面發起突襲,他同樣無法應對。
不是所有騎兵都能在極度不利的情況下依舊保持理智和戰意,強行完成大軍掉頭這種戰術動作的。
所以在陸越帶領騎兵再一次發起沖鋒之前,塞維魯果斷選擇了撤退。
這個時候不撤退,難道一定要等陸越打過來的時候再逃跑嗎?
到了那個時候就不是撤退,而是潰敗。
塞維魯可太清楚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了,所以他要在能夠撤退的時候抓緊時間撤退,千萬不要等到不能撤退了,被動接受潰敗的結局。
陸越完成調整之后,再一次對著羅馬帝國大軍發起了沖鋒。
這一次他選擇的方向是羅馬帝國大軍右翼騎兵,打算徹底撕開右翼陣型之后改變方向,對塞維魯的兩萬騎兵發起沖擊。
只要能夠正面擊潰塞維魯的兩萬騎兵,這場戰斗就算是結束了。
羅馬帝國右翼騎兵已經失去了抵擋陸越沖鋒的能力,很快就被撕開了陣型,但是當陸越調轉方向,打算對塞維魯發起沖鋒的時候,卻發現塞維魯那兩萬騎兵竟然已經撤退了。
只不過兩萬騎兵在混亂的十萬大軍之中想要快速撤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塞維魯只能帶著親衛和距離他最近的一千多騎兵先一步撤退,然后在撤退的過程中給各級將領傳達撤退的命令,讓他們盡快離開戰場。
所以如今戰場上的形勢就是塞維魯撤退了,但是他那兩萬大軍并沒有完全撤退,還有一部分沒有接到撤退的命令,被動地留在了戰場上,承擔了殿后的作戰任務。
只不過這種殿后作戰任務是完全被動的,他們甚至都無法對陸越的騎兵發起反抗,只能依靠血肉之軀抵擋雅隆騎兵的沖擊,為塞維魯的撤退爭取時間。
但也正是因為塞維魯這種行為,讓那些沒有接到撤退命令的士兵擋住了陸越的腳步,這才給了他撤退的機會,要不然以陸越的勇猛和雅隆騎兵的驍勇善戰,塞維魯還真不敢說能順利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