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不想錯過這個投資的機會,拉著陸水談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追加兩億錢的投資。
不過他們糜家短時間內不可能拿出三億銅錢,所以就用等值的建筑材料來計算。
陸水覺得這個方案好,因為建設外城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就算糜家真能拿出來三億錢,他也要用這些錢購買材料。
既然如此,為什么不能直接接受建筑材料抵錢呢?
和糜竺商量完,陸水就去找了陸川,糜竺追加兩億錢投資的事告訴陸川,順便詢問可不可以讓所有的商賈都能以材料抵價的方式追加投資。
陸川當然不會有意見,銅錢雖然好,但真正的建設需要的還是材料和人工。
人工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材料問題,所以直接用材料抵錢,是完全可行的。
只不過材料抵錢也要有一個限度,不能全都接受材料抵錢。
除此之外,陸川又跟陸水交代了一個新名詞:認籌!
建設外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所以短時間內聚集太多的銅錢和材料并不是好事,最好是按照工程進度來送錢和材料。
所以對于那些短時間內拿不出太多的錢和材料,但是又想追加投資的商人,就可以讓他們進行認籌,提前確定他們要在什么時間送來多少銅錢或者多少材料,并簽訂合同,視同有效投資。
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銅錢和材料的積壓,也能減少投資商賈所面臨的壓力。
以材料抵錢和認籌的政策一出來,原本已經投資過一輪的商賈再次生出了強大的熱情,結果只用了三天時間,竟然就得到了將近十億錢的投資!
當然,這十億錢包括了糜竺的投資和商賈認籌的投資。
總之就是,陸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需要為了投資的事情而頭疼,可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設計圖紙上面。
投資的問題解決了,徭役不是問題,建筑材料也在源源不斷地送過來,外城城墻的建設進度就變得快了起來。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外城城墻就已經完成了地基部分的建設。
考慮到十八路諸侯討董之后,天下即將大亂,正是進入諸侯爭霸的模式,所以陸川在建設外城城墻的時候,選擇了更加堅固、更加高大的策略。
按照陸川的設計,外城城墻的高度和寬度都不會低于四丈。
四丈高的城墻,折合十三米還多,絕對是夠用了。
至于城墻有四丈寬,陸川也是有考慮的。
這樣不僅可以讓城墻更加堅固,還方便防守。
試想一下,敵人費勁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登上城墻,結果卻遇到了一對披掛整齊的騎兵在城墻上橫沖直撞,他們將會多么絕望?
不過這里面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這么多的石料。
城墻地基部分都用石料沒有問題,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城墻的牢固,但是城墻的主體也全都用石料的話,就太浪費了,再多的投資都不夠用。
所以陸川暫停了城墻的建設,先建設城內管網和其他設施。
為了解決石料不足的問題,陸川找來了外城建設的負責人,陸土。
名字很土,但陸土的能力不容小覷。
陸土很聰明,在培養他的過程中,陸川發現陸土對城市建設很感興趣,就開始重點培養他在基建方面的能力。
當初在建設陸縣縣城的時候,陸土就是主要負責人,在建設外城方面,可以說是經驗豐富。
這次陸川把陸土叫過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陸土嘗試燒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