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紈绔子弟們,對于吃喝玩樂。那都是研究到了極致,就算是斗蛐蛐也是一樣。
玩物喪志,古代那些二代紈绔子弟們閑的無聊,斗蛐蛐,斗蟈蟈,斗雞,遛鳥無所不玩。只要是涉及到一個‘玩’字上,都是他們都會玩的爐火純青。
斗蛐蛐是中國民間一種古老的搏戲,顧名思義就是將兩只蟋蟀放在壇內打斗的把戲,中原各個省份都曾十分流行。
在中華千年的歷史中,斗蛐蛐從市井游戲逐漸變成王公貴族的消遣,歷朝歷代對于斗蛐蛐的熱愛原來從來未曾消減。尤其是那些紈绔子弟們,堪稱他們的最愛。
期初的時候,古人玩蛐蛐多是寓意于物,文人雅士多半以蛐蛐為題吟詩作畫。而斗蛐蛐最早要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民間人士好賭成性,斗蛐蛐是當時很主流的賭博手段。到了唐朝,斗蛐蛐已經不再是賭徒的專屬了,如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已經成為了街頭巷尾的市井文化。
蛐蛐雖然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但唯有山東出品的最為優質,尤其是山東寧津蟋蟀與山東寧陽蟋蟀更是聲名遠揚,以個頭大、性情烈、善斗兇狠著稱。在斗蛐蛐成為皇家貴族的娛樂之后,山東蟋蟀更成為萬中無一的貢品,一只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頭耕牛。
斗蛐蛐在宋朝開始流行,宋朝的斗蛐蛐之風盛極一時。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宋人極喜養斗蟋蟀,街上專有蟋蟀市場,很多閑漢以馴養蟋蟀為生反而得享富貴。不僅如此,斗蛐蛐還從民間進入了宮中,上到皇帝,下至文武官員都沉迷此道,玩物喪志,置國事于不顧。
比如說趙禎,他就迷上了這種游戲。他把手里的蛐蛐往場上這么一放,懂行之人立刻贊嘆不已。這只蛐蛐萬里挑一的精品,有人搖頭有人嘆息,知道自己手里的蛐蛐不是對手。
但總有高手,有人拿出手里的精品上場與趙禎對戰。對方這只蛐蛐也是健壯有力,這是一只墨蛉,最善斗的蟋蟀當中的一種,中國民間百姓稱為黑頭將軍。一只既能鳴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會成為斗蛐蛐者的榮耀,同樣會成為蟋蟀王國中的王者。
但兩只蛐蛐一下場,并無斗戰之心。
這個時候需要激發它們的斗志,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馬尾鬃不停的撩撥蛐蛐,這個時候蛐蛐就會怒發沖冠,兩只蛐蛐開始展翅鳴叫,互相耀武揚威準備展開廝殺。
趙禎手里的叫赤焰將軍,對方的叫黑頭將軍。兩只蛐蛐相遇,一場廝殺就此展開。果然,對方的黑頭將軍也是個高手,它用頭頂,腳踢,卷動著長長的觸須,不停地旋轉身體,撲上撕咬對方。
兩只蟋蟀一入場,雙方都不得人為干預。直到一方落敗而逃,或者跳出場地視為輸者。
赤焰將軍開始并不急于和對方爭斗,而是采取游斗的方式尋找有利位置,伺機撲殺黑頭將軍。
旁邊的人無不高聲吶喊著:“咬!咬它!蹬腿,蹬啊!”
場上兩只蟋蟀在撕咬,場外圍觀的人們似乎比蟋蟀還激動。他們揮舞著衣袖,高聲叫喊著。
許多人開始押注,有的押黑頭將軍勝的,有的押趙禎手里赤焰將軍贏的。隨著戰況愈演愈烈,趙禎手里的赤焰將軍似乎漸有不繼。
孫星云提著他的紅頭將軍湊了過來,他看了眼局勢:“六子,你的赤焰將軍贏了。”
旁人都大為奇怪,明明是黑頭將軍占據了上風,為什么這人卻說赤焰將軍贏了。
誰知沒多久,果然那黑頭將軍再次奮力撲上去的時候,赤焰將軍一個靈活的轉身跳了開來,然后轉頭一口咬住黑頭將軍的右腿,咔嚓一用力咬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