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想做出化肥是不可能的事,至少目前不行。
有了化肥,糧食的產量將達到驚人的數量。也就是說,不但百姓吃得飽了,而且是吃不完了。
勤勞,一直是我們祖先的優良傳統。若是你讓他們吃得飽,他們能一輩子勞作在這片土地上。
化肥是化工產業,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還是洗洗睡吧。至少以大宋目前的能力,根本無法做到。
不管它了,至少這些糧食作物會讓百姓吃飽穿暖了。孫星云很興奮,趙禎加倍興奮。
古往今來,還沒有那一個帝王做到,讓百姓吃好穿好的。趙禎馬上就要做到了,他也相信,千百年后的史書上,自己會留下濃厚的一筆。
城北,紅薯收割已經進入尾聲。玉米的種植,在皇恩一村居多。花生、蔬菜、向日葵各種其他作物在皇恩二村,剩下的紅薯,全部種植在皇恩三村。
皇恩三村地處有些偏遠,可擁有的土地最多。黃土地適合紅薯生長,長勢喜人。
趙禎他們到了城北的時候一看,秋收已經接近尾聲。田野里,到處都是一堆堆秸稈和花生秧,堆積如山。
糧食太多,朝廷不得不調撥十萬禁軍在此地建了十余個糧倉,還有無數個地窖。
地窖,用來儲存土豆和地瓜所用。還有一個好消息就是,火車從京城城東,要鋪設過來了。
通火車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糧食作物運往全國各地,讓整個大宋天下的百姓,都種上新糧食作物。
城北愈發的繁榮昌盛了,朝廷在此專門設置了城北府衙。由農桑狀元豐樂坐鎮,統領城北事物。
大宋朝不以官職論職位,許多朝廷高官也會被派到地方任縣令啥的,宋朝初期的時候各官員干的差事都不一定是本職工作,一般是上級安排啥就干啥。
太祖建隆四年,太祖皇帝就下令讓朝廷上的官員到地方上政務比較繁多的縣任縣官。
至于他們所當之官的稱呼,是因為他之前的職務并沒有被撤銷,在宋朝時稱呼起來是這樣的:“以某官知某府事”“以某官知某州事”“以某官知某縣事”,后來就簡稱為“知府”“知州”“知縣”。
后來不只是朝官下來任知縣,連比朝官較輕的京官也派下去做知縣了,一般是“大縣四千戶以上選朝官知,小縣三千戶以下選京官知。”在此之前,縣官的稱呼為縣令、縣宰等,而知縣,主業或者是職務并非在縣里,按照現代的說法是組織關系不在這里,屬于臨時“抽調“,以某身份“知“縣中之事,知在這里是主管的意思,不是知道的”知“。
反正,大宋朝官員職位,一直是讓人頗為頭疼的關系。咱們不必管那么多,反正農桑狀元主政城北,城北一切大小事物,都有豐樂決斷。
城北皇恩縣衙門,專門配備了師爺、主簿、驛站丞、典史、三班衙役等等。好在此地民風質樸,縣衙大多數都是個擺設。
而豐樂,更是常年不在縣衙,基本上都是田間地頭的跑。
山路彎彎,趙禎的馬車終于到了皇恩三村。百官非得都跟來,說是什么要看看這傳說中二畝地就能萬斤產量的地瓜。
二畝地,產量一萬斤。一家子能養活十口人的節奏啊,怎么能不讓人心動。
漫山遍野的紅薯,被從地里刨出來堆在一起。大者賽葫蘆般,小的也有雞蛋大。一輛輛馬車、牛車、驢車,拉著一車車的紅薯往地窖里運去。
地窖,溫暖濕潤,可以完好的保存紅薯。因為產量太大,豐樂定制了上千把切片機,專門用來切割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