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科舉考試的各種條例多在宋真宗時確定,于是自真宗以后,凡是殿試結束后,便把前十名的進士試卷另謄錄一份,拿到真宗影像前焚燒,直到南宋時仍然保留著這個做法。
“陛下,這是透明三甲的試卷。臣等幾個商量了一下,皆以為此人的卷子當位列榜首實至名歸。”幾個主考官將卷子遞上。
趙禎接過試卷:“誰的?”
“回陛下,穆青。”
趙禎大吃一驚,他慌忙取過卷子一看。卷首的糊裱早已揭去,上面赫然寫著的是穆青的名字。
再一看他的文章大氣磅礴,洋洋灑灑的將《王者通天地人賦》,《天德清明詩》《水幾于道論》幾道論述題寫的大江奔騰,氣勢如虹。
就連趙禎看完,都忍不住拍案叫絕:“此人文采出眾,不謂之與三甲頭名也!”
幾個主考官一聽,登時大喜跪下:“陛下圣明,萬歲萬歲!”
趙禎一怔,他只是隨口說說,并沒有真正打算欽點穆青為狀元。畢竟后面別人的文章他還沒看,可話一出口,幾個臣子又謝了恩,趙禎不好再改口。
難道真的就讓敗家子的這個徒弟中了頭榜?趙禎有些懊悔,可又不知該怎么說。
“陛下,此人才華橫溢,定然能成為朝廷棟梁之才。”
“沒錯,這樣的文章,沒有相當的筆力是絕對寫不出來的,此人能得頭名也是實至名歸。”
“駙馬爺當真神人也,這人原本據說資質平庸,不曾想原是深藏不露。”
幾個主考官你一我一語,趙禎無奈,只好欽點了他的狀元名冊。
頭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探花。一般都是幾個主考官根據排名送到御前,最終由皇帝拍板。
宋太祖以前,選拔人才是由禮部來擬定名單,只要通過了省試,殿試的時候第一名是不會改變。但在宋太祖時,就發生了省試第一并不是殿試第一的場面,到了仁宗的時候,范鎮就是一個吃了虧的書生。
本來范鎮是可以好好地發揮自己的水平,憑著真才實學拿一個理想的官職。但在當時參賽的不倫貧富、身份地位的考生都有,當時有一個考生是當朝宰相的兒子。省試的時候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成績,于是就成了眾矢之的,趙禎為了不讓其他考生覺得科舉也是有徇私的嫌疑。于是就下令禁止宰相的兒子以及他的門生參加殿試選拔。
范鎮就是那個門生,并且他還是禮部確定的第一名。他自然是不服的,這樣怎么公平呢。于是禮部官員上呈他的文章,拿出真才實料來據理力爭,趙禎不得已讓他參加了殿試。北宋時的殿試,就跟我們現在寫作文一樣,首先是要字數滿足,其次是有理有據。但怎么說呢,范鎮已經給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哪怕他文采再好,不合皇帝的口味,結果放榜后成了第七十九名。
這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本來趙禎也不想讓穆青得狀元,可既然話已經放出去了,只能點頭答應。
參加殿試的人員,那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整個大宋王朝,一路過關斬將挑選出來的人才。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