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今日要因李想一,就變成七部不成?
這是否意味著朝堂的權力格局將要改寫,又將多出一批官職?
在場的朝中重臣,無不權衡著此事的利害得失。
眼看職權要被分割,作為禮部尚書的李道宗,自然不能默不作聲。
“陛下,教化為百年之基,臣亦深表贊同。戶部劃撥一成稅賦以興學,臣絕無二話。設立師范學堂,培養良師,更是利國利民之舉,我禮部必當全力以赴。”
“只是,為此另設一部,實乃疊床架屋,多此一舉。”
李道宗先是表明了姿態,隨即話鋒一轉:“陛下自登基以來,一向勵行精簡,裁汰冗官,便是宮中內侍宮女亦削減良多。燕王殿下此刻提議新設一部,不僅與陛下勤政節儉的初衷相悖,亦無太大實效啊。”
任何一個衙門的掌印主官,都絕不愿意見到自己碗里的肉被旁人分走,除非那是塊人人避之不及的燙手山芋。
而這個手握大唐一成稅賦的教育部,顯然是個人人眼紅的香餑餑。
“若教化之權仍歸于禮部,所謂專款專用,必將形同虛設。”
李想毫不退讓:“況且,督造學舍,推廣蒙學,事務之繁雜,千頭萬緒。禮部本就庶務纏身,若將精力盡數投于教化,豈不荒廢了其執掌禮儀的本職?”
唐之禮部,職權之廣,非同尋常。
邦交、文教、祭祀、民族諸事,無不統轄,甚至連國宴接待的事務也歸其掌管。
其權責之重,堪比后世數個部委的集合。
正因如此,在高句麗等深受大唐影響的國家,禮部甚至位列六部之首。
在大唐,即便吏部地位更為顯赫,禮部也穩居朝堂前列。
李想所提的,正是要從這龐然大物中,將教化之責單獨拆分出來,另設一部。
眼看李道宗被李想說得詞窮,李世民便不再讓眾人爭辯,只溫道:“想兒所不無道理,但此事體大,不可輕率。你先寫一份詳盡的奏疏,將今日所論,再仔細闡明。”
在場皆是人精,見皇帝如此表態,便知此事已是定了大半,剩下的無非是些細枝末節的商討。
待到貞觀十五年的最后一輪朝議結束,群臣散去,李世民卻獨獨將李想留了下來。
“想兒,你給朕透個底,照你的法子推行下去,未來會是何種光景?”
李世民目光深邃,他雖雄才大略,卻也無法憑空窺見數十年后的世事變遷。
“父皇,若能依此策持之以恒,二十年后,朝中出自科舉的官員,當能與其余各路出身的官員各占半壁江山。”
“哦?二十年,才堪堪持平?”
李世民顯然有些意外,這速度比他預想的要慢上許多。
“父皇,教化乃百年大計,非一朝一夕可見奇效。況且,即便科舉出身的士子多了,他們初入官場,也需從底層做起,一步步升遷。”
“而那些世家子弟盤踞其上,打壓與排擠在所難免。所以我說二十年能達到半數,已是樂觀之,且主要還是指中下層的官吏。”
李世民聽罷,略感失望,但轉念一想,這或許才更接近實情。
若單憑發展教育便能輕易撼動世家,那世家也就不稱其為世家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