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場主?這個說法倒是有趣。”李世民細細品味著李想話中的深意,權衡著這一變化將給大唐帶來何種影響。
“正是。在遼東這等地方,效仿關中精耕細作,既不現實,也無必要。用秦安然地廣人稀秦安然四字形容,毫不為過。”
“為最大程度利用土地,同時又不至于竭澤而漁,發展小農場主模式,便是一種良策。”
“當然,隨著耕作器具的革新與早期財富的積累,一些小農場主會逐漸壯大,遼東的中型乃至大型農場也必將涌現,這也符合事物發展的常理。”
一直以來,李想都在有意識地扶持新興的社會階層。
過去,他借由商業發展,提升匠人的收入與地位;如今,他則希望通過最傳統的農業,催生出一批與眾不同的農場主。
“設立遼東生產建設兵團,莫非就是你為了推行此等構想的布局?”
李世民回憶起當初李想說服自己設立此機構時的情景。
對于這個新事物,他當時雖未反對,卻也未曾寄予厚望。
但今日所見,讓他感受截然不同。
有些事,若非親身經歷,旁人說上千萬語,也終究是紙上談兵。
“不盡然。生產建設兵團的設立,固然能催生小農場主階層,但其首要目的,還是為了遼東的長治久安。”
“朝廷若想在遼東建立牢固的統治,依靠大量駐軍和委派官吏,耗費巨大。”
“而通過生產建設兵團,則能以最小的成本實現這一目標,同時還能緩解遼東乃至半個大唐的糧食壓力,其意義非同小可。”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對遼東經略皆不深入,漢時雖設郡縣,朝廷支持亦是有限,終至失守。”
“若遼東的局面能在陛下手中得到根本扭轉,其背后所蘊含的功業,足以名垂青史。”
李想深知,尋常功績已難動李世民心弦,但“名垂千古”這四個字,卻永遠有著無窮的誘惑力。
“嗯,就眼下看來,生產建設兵團之策,成效斐然。”
李世民話音剛落,劉觀爽朗的呼喊聲便從屋里傳來:“開飯啦!”
眾人圍坐,真正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劉觀家新居落成,器物尚不齊備,吃飯的家伙便是人手一個碩大的木碗。
而盛放燉肉的,更是一個巨大的木盆。
如此巨大的實木器皿,若在后世,定是奢侈的浪費。
可在此刻的遼東,最不值錢的便是木材。
別說一人合抱的樹木,便是三四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巨木,在遼東的林海中也俯拾皆是。
高句麗雖是半農半牧,卻更多保留了游牧習性,使得遼東的林木得到了極好的養護,巨木隨處可見。
即便在劉觀所在的村落,不出里許,便能伐到取之不盡的良材。
望著那幾大盆熱氣騰騰的燉肉,李世民的內心涌起一陣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