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屆時朝廷大動干戈設立了遼東道,卻勞民傷財不見成效,恐怕會有一眾御史跳出來彈劾他。
李想雖不懼彈劾,卻不愿看到遼東的開發以失敗收場。
……
“干爹雄才大略,功蓋千秋,一統遼東,實乃萬民之福!”
數月未見,再睹李世民天顏,李想毫不吝嗇地獻上了一番贊美之詞。
反正好話又不費分毫。
“想兒,你回來的恰是時候。這是朕命人繪制的遼東全境輿圖,你且過來看,這遼東該如何經營?”
李世民仿佛沒聽見那些頌詞,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
殿內,岑文本、牛進達等人早已在側,就連房玄齡、長孫無忌、唐儉這些中樞大臣也從長安風塵仆仆地趕來。
增設一道,牽涉甚廣,朝野上下無不矚目。
“干爹,現今遼東境內,高句麗遺民恐有二百萬之眾,而我大唐子民尚不足十萬。欲經營遼東,當務之急,是確保唐人的安危。”
馬斯洛曾,人的需求有五層,生理、安全、歸屬、尊重與自我實現。
在遼東,食物飲水等生理需求不難滿足,但那之后的安全需求,才是眼下最亟待解決的根基。
所以李想首先便點出了安全問題。
這個安全,并非指遼東仍有戰火,需重兵彈壓,而是指普通百姓遷居于此、生活于此,必須有內心的安寧感。
若非如此,遼東便永遠成不了大唐的遼東。
“安危?你是說,那二百萬高句麗人,對我大唐百姓構成了威脅?”
李世民聽李想提及兩族人口的懸殊對比,便以為他所指的安全問題源于此。
“是,卻也不全是。”李想此一出,立時招來李世民不滿的一瞥,他不敢耽擱,連忙解釋道:“二百萬高句麗人本身并非癥結,我甚至覺得此數尚少,若能再多幾百萬,反倒是好事。”
“然而,如何管束這二百萬高句麗人,如何將他們真正納入我大唐的治下,才是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
見李世民未再打斷,李想便接著闡述:“朝廷日后定會鼓勵關中、河東、河北三道的百姓移居遼東,但遠水難解近渴。”
“短期內,遼東境內高句麗人數量遠超唐人的局面無法改變。在此情勢下,臣有幾個方略可解安全之憂。”
李想環視眾人,繼續說道:“其一,可從此次出征的將士中擇留半數,就地組建‘遼東生產建設兵團’,分駐各地,統管農事、商貿、交通等務,履行屯墾戍邊的雙重職能。”
“兵團內部,可大規模運用觀獅山書院機械作坊的新式農具來耕種稻米,可大力修筑水泥路網,亦可專營遼東的鹽鐵貿易,以此輔佐遼東道的整體建設。”
李世民等人原以為李想會提出何等驚世駭俗的計策,未曾想竟是屯田之法。
那個“遼東生產建設兵團”的名號雖有些新奇,但在他們看來,其本質與歷朝歷代的屯田并無二致。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