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得好,孫委員!”余宏笑了,這恰好是關鍵一環:
“這就是為什么我之前跟您提過,李杰同志他們所負責的納米級risc架構芯片項目,乃是支撐我們所有未來高技術裝備的項目。”
“目前這臺樣機里的核心處理模塊,只是我們利用現有技術手工搭建的實驗品,效能很低,體積也很大,一旦李杰同志那邊的專用芯片研制成功……”
他沒有說下去,但在場的每個人都已經想象到了那幅畫面。
更小,更快,更強!單兵都能輕松攜帶!
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被拋了出來。
“信號源校準怎么解決?”
“對環境電磁噪聲的過濾算法有何特殊之處?”
“多目標同時欺騙是否可以實現?”
這些在各自領域研究了一輩子的頂尖專家,此刻沒有一個人在乎自己的身份年紀,他們像一群勤奮好學的學生,緊緊圍繞在余宏身邊,激烈地討論,記錄。
時而蹙眉深思,時而激動地一拍手,臉上都閃出吸取到新知識的光芒。
余宏微笑著,知無不,無不盡。
眼前的這一張張面孔,錢森、陳芳、孫棟……這些名字在后世的史書上,每一個都代表一座豐碑,他們是將一生心血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的人,是這個民族真正的脊梁。
能用自己來自未來的見識,為這些值得尊敬的前輩們撥開一小片迷霧,助他們看得更遠,走得更快,這讓余宏的心里涌起了深深的滿足感。
這場激烈地討論學習,一直討論到夕陽西下。
錢森、孫棟、陳芳等幾位老科學家,最終才依依不舍離去。
在與余宏最后一次握手道別時,那種震撼依舊沒有從他們臉上褪去。
錢森用力握住余宏的手,他沒有說什么謝謝之類空泛的客套話,那顯得太輕了。
吉普車啟動,揚起一陣塵土。
“回去之后,第二代大功率干擾平臺的項目,要加快進度。”
錢森緩緩開口,車廂里的其他幾位專家都鄭重點頭。
通信專家陳芳扶了扶眼鏡,說道:
“沒錯,小余同志的導航誘騙器非常天才,但我們依然需要大范圍覆蓋,強行阻塞通信頻道的干擾器。”
“這是兩種不同戰術思路下的裝備,缺一不可。”
“而且,有了小余今天講的那些關于信號特征快速識別與模擬重構的思路,我們原有方案里好幾個懸而未決的瓶頸,一下子就有方向了。”
“我估計,研發進度至少能提前半年!”
眾人聞,眼中都放出光來。
他們看得很清楚,劫持是奇謀,是攻心之計。
而干擾則是堂堂正正的正兵,是體系對抗的基石。
今日過后,這兩條路他們都將走得更快更穩。
……
京城,中樞辦公室。
厚重的紅木桌上,攤開了一張世界地圖。
大首長、內相、石總長三人圍坐在桌前,神情中頗有幾分困惑。
石總長手指點在地圖上中美洲的尼瓜國,正在匯報情況。
“最新情報確認,陳康同志率領的軍事顧問團和全部高價值技術裝備,已經由南海慈航號貨輪接應,成功脫離尼瓜國海域,預計十五天后歸國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