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山剛回到鎮里就聽說兩件事。
一件是他媳婦給今日當值的衙役們派發了湯圓。
“沒收取分文吧?”
“大人,你怎么會這么想,夫人哪里是那樣的人,當然沒收取。”
趙大山赧然,他忙得已經許久沒有仔細觀察妻子,本能地還在用門縫瞧人。
以前旺財娘很認錢,她以為他看不出來,但他早就發現了,那人非常務實,她給誰花每一文錢都有目的。那時,他感覺旺財娘也無所謂他回不回家,只要他活著能給她仗腰,還能給家里交餉銀就成。
所以此時,趙大山誤以為派發湯圓是派發任務,讓衙役們必須要買的意思。
沒想到開始做買賣了,旺財娘不僅時常開始描大字,而且本該鉆進錢眼里的人,眼下卻越來越大氣了。
并且,趙大山還聽聞他大姨姐家的小子,趕車走街串巷吆喝賣湯圓時,還幫他許嬸子家順便吆喝幾句道:
“二道河收人參、天麻、鹿茸、林芝、松子、核桃、干蘑,山茄子(別名藍靛果),紅菇釀……大娘,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沒有他們不收的。你只需要記得從開春往后,你家今年只要有啥稀罕物,連九葉草都收哇,你拿不準主意就去鋪子問問我們,要是那面收,您這不就能多個進項嗎。”
趙大山心里明白,這番話要是沒有他媳婦的授意,大姨姐家的小子是不敢如此大包大攬的。
趙大山心想:
抽空要問問旺財娘,她今年給她自個添沒添件新衣裳。
雖說家里銀錢全在那女人手里攥著,稀罕啥自己就能買。但是他過問一下,想必那女人能開心不少。如有必要,看在旺財娘今日的表現,他還可以親自陪著去挑塊料子。
就當作是獎勵和什么人學什么樣,學的還挺有模有樣。
而第二件事就是他許嬸子。
趙大山剛進城就聽聞城樓秦都尉找他,然后他才知道,他嬸子竟然拉起一支士農商的隊伍,去邊境探望大軍了。
這都是什么時候的事兒,啊?
他為何作為本地鎮亭,一點兒消息也沒收到。
多虧是好事兒。說句不好聽的,這要是動亂了,他還蒙在鼓里。
而且趙大山心算一番,還不是大年初四之前的事。
因為初四那天,旺財娘剛去看過他嬸子,那時回家他特意問過媳婦,還沒聽說有這個想法。
也就是說,初四到正月十四,只用短短十天,他嬸子居然就能號召十二個村落,還能拿下整個北地這里最大的書院和口碑很高的私塾,又聯絡當地很有名望的錢員外以及十位商人,讓這三伙人在十日內迅速集結?還愣是給湊出百輛滿車貨物。
趙大山剛聽說時表示有點兒懷疑,要不是秦都尉又點下頭予以確認,讓他趕緊安排住處,他還想追問是別人牽頭,你聽茬了吧?
確認無誤后,趙大山就心想:
好嘛,所謂為官者一要防著點兒本地豪強,同時也要和本地豪強處好關系,這些人越強勢,自己這個官越不好做。
合著他嬸子家已經不知不覺進入豪強隊列了。
這不嘛,此時,趙大山學尖了,他怕他嬸子歸來,又不經過他就沒了影子,率先在城樓這里等待。
趙鎮亭兩手環胸,仰頭望著新開的爆竹廠放的煙花,他也是少見這東西;仿佛看到他媳婦那兩個小攤前坐滿人在吃湯圓;賣糖葫蘆爆米花的,擺案子捏泥人的。
聽說今日酒樓那里還有猜謎贈燈,想必張燈結彩;鎮里最大那家客棧,外面搭設臺子在放皮影戲。
可是兩位東家卻不在。
歡呼的民眾,哪里能想到,這些東家全跟著他許嬸子去了邊關。
所以趙大山更加好奇,不知道那一行人到了邊關是怎樣一副場景。
慢慢地,外村百姓陸續開始排隊出城。
這時候打更的都出來了,喊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就是晚上七點了,開始打一更。
有許多百姓坐上拉腳車。有的是一個村落里的人,乘坐村里車帶著從鎮上買的物什離開。還有一部分半大小子是徒步朝家走。
再慢慢地,鎮里早就不負之前那般喧囂,各家開始陸續熄燈,打更的開始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捏泥人的,演皮影戲的都收攤了。
趙大山的媳婦紅梅忙一天累壞了,正和她親姐盤腿坐在炕上一起查錢,姐倆眼睛越數越亮。
“走街串巷還賣不少呢,人家明明能自己來賣。”
“可不是,所以我才讓我大外甥趕緊幫著收山貨,嬸子家住村里,收啥不方便。往后大姐你記著點兒,咱家鋪子就是許家的臨時收貨點,不那么貴也吃得準的,也幫著先墊上貨錢。”
“曉得啦。不過,我給人端烤腸時,怎么聽吃飯的那些將士們講,早知道不來好啦,這是后悔在咱家攤子吃飯了?總不能是嫌棄今日鎮上還不夠熱鬧吧。”
“不能,咱家烤腸多香呢……我出去打聽打聽。”
晚上十一點,打更的看眼還在傻等的趙鎮亭,例行公事大聲喊道:“平安無事。”
后半夜一點,大山媳婦紅梅,這才知道她男人早就回來了,正在城樓值守房里等許嬸子,也剛知道她嬸子帶人去了邊關。
而就在紅梅帶著熱湯餛飩和湯婆子趕來時,遠處拐彎處,忽然走來一支閃動星星點點的隊伍,慢慢地,紅色火光越來越密集。
那支又先于趙鎮亭知道好消息的隊伍,他們滿載榮譽終于回來了。
他們這一次去邊關,萬沒想到會幫到那么多那么多不認識的家庭爭取到五畝荒地,希望這個能安慰到他們。
更是沒想到還和科舉整上聯系,這事兒整的,挺好。
能讓咱北地供孩子讀書的家庭。多了不少盼頭。搞好了,吹牛的話就放在這里,秀才叫剛起頭,咱們這荒涼之地也是能出大進士的。
而率先向城樓走來的是老奶奶方隊,她們真的做到了婦人能頂半邊天。
必要時刻,她們這些平日里愛占小便宜、性子又掐尖要強的老太太,不僅一路小心眼就沒犯過,吃苦耐勞不爭搶先吃飯。而且還擔當起將士們的喜樂,讓每一位將士都感覺到春風拂面。
接下來是老爺子方陣。
眼下明明已經是后半夜,可他們依舊精神抖擻,他們回程路上,就圍繞著一個話題在討論,那就是:怎么伺候莊稼能再多長點兒糧食。
等到回村后,他們還打算要聯合更多的老兄弟圍繞一個宗旨,如何團結起來,振興北地。
眼界不一樣了,他們可是去過邊關的人,那里要是不好,大家全部都要撇家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