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水堂酒樓東家,并不是心無成算之人。
他做餐食多年,深知只較有名氣的中等面條鋪子,每日就能賣200碗到400碗面條不等。
雖說他的酒樓不以賣面為主,開店之初一直以魯州菜系為名,順應的是目下流傳的官吃魯,商吃粵,文吃淮,北方官僚眾多這才在魯菜系下功夫,只買魯菜食譜秘方就砸了兩千多兩銀錢。
但映水堂在縣里卻是宴請貴客頂尖的存在。趕上仲秋,元旦等大節必定坐滿,甚至以樓層做區分,常見包場。
而成本如此貴的特色玉環面,雖不該拿它的銷量與普通面食鋪子對比,可均下來,無論淡季旺季每日起碼賣二十碗必定綽綽有余。
像宴請貴客,一桌十幾人,酒后通常愛吃碗熱湯面,想賣二十碗,不過是兩桌客人就搞定。
所以映水堂東家心算過,日均賣二十碗那就是一兩半銀錢上下的成本,一個月就是至少三十兩本錢,一年下來三百多兩。
如若能買下菜譜方子由自己雇人制作,一年成本節省下來百八十兩不成問題。
到時多做,定比鄉下人出貨快,畢竟他有人脈有足夠的本錢,可賣給府城和臨縣酒樓玉環面的買賣,這差價就夠掙。那對祖孫倆就歇了吧,甭惦記再賣往府城。
而這般,還沒算過玉環面徹底站住腳,會長久成為招牌面的情況下。
只以“一年”為期,讓縣里頂頂富貴人嘗個新鮮,假使新鮮過后就不再嘗試,買方子也是極為劃算。
更何況他心中,另有打算。
他有一位表了三千里的表哥在京城給極貴之主家打理外面鋪子,聽聞那貴人家每逢節日必吃面,各種面條,他想將這個方子送去孝敬。
酒樓東家觀留下的地址,賣玉環面的祖孫倆不過是鄉下人,問過吳掌柜衣帽穿戴形容粗鄙,就不給吳掌柜再多話的時間,主觀猜測食材方子不定是從哪淘弄才有此運道。
他手頭有事要處理,正要再入手一家客棧,很是自信百兩的誘惑足夠用,畢竟窮困之人一生得百兩已是傾盡一生的目標,吩咐完吳掌柜就轉身離開。
吳掌柜看著東家背影想叫住,想說底價不一定夠用,略一琢磨又把話咽了下去。
與此同時,遠在臨邊大縣的滿桌子,也正被人以貌取人。
青樓這種地方,都長了一雙會看有錢人的眼。
就是來賣貨,也不是什么人都能進的。
滿桌子還是不顧被人抽打喊著廣告詞,青樓管事聽聞竟是賣如此奇特的物什,抱著獵奇想法才準予進入,制止外面四名引路小廝別再繼續鞭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