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山列島距離昌國衛石浦所東南約三十海里,是象山治下最東南的島嶼,分為南漁山、北漁山和五虎礁三個群島,由13島41礁組成。北漁山島上有淡水資源,但因為海疆不寧,這地方與大陸之間距離又稍遠了一些,生活也不太方便,因此除了有漁民在躲避風浪時會到這里來,平時基本都沒有人跡踏足。
當初胥克寫回福建的密報中,便建議海漢艦隊北上時可以考慮在石浦所控制范圍之外的北漁山島設立補給點,以規避當地的明軍。這次聯軍艦隊北上離開臺州海域之后,錢天敦和許裕拙商議后便將這里作為了與象山內應碰面的地方。
本來要與胥克碰面也不用這么麻煩,直接派一條船去象山縣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但錢天敦等人考慮到親身前往當地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讓人居中傳話,又可能起不到足夠的溝通效果,所以許裕拙提前命人前往象山,通知胥克來此一會。
盡管在來此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胥克看到漁山列島附近的游弋的海漢戰船,心里的震動還是相當強烈。他來浙江已經有數年時間,早就看慣了這邊水師的陳舊裝備,水師的船與海漢的戰船相比,真的是又舊又小,光從外觀上就輸了一大截。
胥克所乘的船駛入聯軍艦隊的監控范圍之后,立刻便有兩艘船迎上前去,如果是普通民船,這兩艘船就會將其驅離這一海域,以免暴露了藏在北漁山島的艦隊。胥克忙命人在船頭展開一面紅藍相間的旗幟――這是前兩天信使來通知他的時候送來的信物。
聯軍帆船見到信物,便放下小艇劃過去將胥克接了過來,一艘船留在原地監視,另一艘船則載著胥克往北漁山島而來。
胥克的行當就是海上捕撈,對于這一海域也算熟悉,他知道北漁山島的北面有一個小小的避風港,像這海漢戰船一般大小的帆船,倒是能容下二三十艘。不過當他到了這一區域時,卻見到那港灣之外還停靠了數艘更大的帆船,其中一艘比他在浙江見過最大的福船至少還大了四五倍,饒是他自認見過世面,看到這艘船的時候也差點掉了下巴。
“傳說中三寶太監下西洋坐的寶船,想必亦不過如此矣!”胥克情不自禁地感嘆道。
鄭和下西洋的年代可算是明朝造船業的巔峰時期,在他七下西洋這段時期,大明全國共造大型海船近四千艘,當時的明朝海軍擁有3800艘艦只,其中包括了1300多艘巡邏船,僅在南京的新江口,就駐扎有400艘大型主力艦。在那個時期大明海軍的實力,甚至超過了同時代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位于南京的龍江船廠和福建的長樂船廠是打造鄭和寶船的兩處主要地點,《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換算下來大約是船身長為138米,寬56米,比海漢海軍目前服役的“威嚴級”主力艦還要大得多。
然而如此先進發達的造船業,卻在鄭和去世之后遭受打壓,大量寶貴的造船圖紙被官方銷毀,民間的造船噸位也被法令嚴格限制。兩百年過去之后,大明的海權非但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反而是比永樂年間倒退了一大截,造船業更是大踏步的后退,以至于海漢這種后來者能夠較為輕松地在大明南方以海上武裝獲取制海權,并用近乎壟斷的方式控制了福廣兩省的大部分海上貿易。
盡管海漢海軍的“進取號”放到鄭和的船隊中,也就比中型寶船大上一些,但在胥克生活的這個時代,大明的造船廠已經無法打造出像“進取號”這樣噸位的大型戰艦。這是大明的悲哀,但同時也是穿越者們的幸運,若非如此他們也不可能有機會成為東南沿海的海上霸主,并且以如此囂張的方式進入完全陌生的海域實施軍事行動。
胥克帶著滿心的驚嘆進入到北漁山島的小小避風港中,這里面也同樣停滿了船只,幾乎都是運載各種補給的后勤貨船和搭載陸軍的運兵船。在靠岸登陸之后,胥克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海漢人,以及多年未見的遠方堂兄許裕拙。
“小民許克,見過各位大人!”見到自家人之后,胥克立刻用回了本姓,不過他并沒有任何官職在身,態度上還是表現得十分謙卑。
許裕拙倒是很熱情地招呼道:“老弟,你我多年未見,可還認得哥哥?”
這一聲“老弟”倒是消去了許克心中的些許不安,笑著應道:“四哥自然是認得的,這些年不見,四哥富態了不少!”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