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十五年,昌國縣因為人口增加升縣為州,據記載此時舟山群島的人口已經超過十二萬。而除了昌國這個地名之外,史料中也開始出現了“舟山”這種稱呼。元代《昌國州圖志》中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
但這樣的繁榮景象并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隨著元末民初時期的海防松弛,倭寇開始進入這一地區活動。到明洪武年間的時候,倭寇越發猖獗,已經將昌國作為了進入大陸地區劫掠的海上跳板,而明廷居然采用了徙民禁海的被動方式應對,先是改州為縣,后來干脆廢除了昌國縣的治所,徹底將這一地區丟給了倭寇掌控。這種局面從明初開始,一直都沒能再得到徹底的好轉。
雖然寧波府、紹興府、嘉興府、杭州府等州府曾經對海上的倭寇進行過若干次的清剿,但舟山群島島嶼眾多,僅面積超過一平方公里的島嶼就多達58個,不少島嶼都有可供利用的天然港灣,海盜倭寇狡兔三窟,以大明水師的能力難以徹底剿滅他們。從洪武初年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二百多年,但依然未能根治這一地區的海盜之患。唯一值得官府慶幸的是,在這一地區活動的海盜還沒有出現類似十八芝那樣的大型武裝團伙,雖然時常在海上劫掠過往商船,但還不至于威脅到海岸附近的大城。
海漢想要在舟山群島落腳建立新的據點,就必須要面對常年在這一地區活動的海盜團伙。與海盜共存肯定是不可能也不可接受的局面,海漢必須要做的就將這些海盜逐出這一海域,或是將其徹底殲滅。當然如果讓軍方選擇,大概后一種解決方式更合他們的胃口,畢竟殲滅俘虜的敵軍數量也是戰后論功行賞的重要依據,而僅僅只是逐走海盜,顯然戰后計算軍功會很吃虧。
但舟山群島海域的狀況要比當初在澎湖作戰的時候復雜得多,加之當地的海盜都是以小型團伙為單位進行活動,不像十八芝這樣,只要咬住其主力就能將其重創。雖然雙方的實力相差懸殊,但海漢軍想要徹底解決舟山群島的海盜也的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任務,光是清理這片海域的諸多島嶼肯定就要耗時良久。
想要像之前對付臺北的西班牙人那樣,派一支小規模船隊過去協助陸軍登陸,這套戰術恐怕很難在舟山群島取得太好的效果。當地的海盜營寨肯定沒有西班牙人的城堡堅固,但問題就在于他們不會像西班牙人那樣固守據點,遼闊的海域會將海漢打擊他們的難度放大若干倍。最實際的辦法,恐怕還是要派出一支陣容強大的艦隊,以拉網的方式對這一海域實施反復清剿,不給其留下閃轉騰挪的空間。
海漢的艦隊在作戰能力上自然不會存在什么問題,畢竟連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都已經接連吃了悶虧,海盜船的武裝水平更是難以跟海漢戰船正面抗衡。不過問題在于要將大批戰船派往當地作戰,在戰前所需做的準備工作就要比打臺灣麻煩多了。
這個作戰計劃如果還是僅僅依靠澎湖基地的參謀團隊來做,會有太多的項目無法協調,所以錢天敦也只能先將意向上報到軍委,由軍委下屬參謀部來制定相關的作戰方案,統一安排參戰部隊的調動和后勤物資的供應。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或許是一兩個月,也或許是三五個月甚至更長,一定程度上還要要視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定。特別是現在臺灣剛剛到手,同時得罪了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兩家,一段時間內還得防著這兩家來報復,能夠投入到北方的軍力就將會變得極其有限。
錢天敦當然不會坐著干等,既然北上這件事遲早都要做,在參謀部拿出具體的行動方案之前,他希望能夠通過各種偵查手段更多地了解福建海峽以北的近海區域狀況,并以此來對軍方制定的作戰計劃進行修正。
關于大明沿海地區的情報收集工作,海漢安全部其實一直都在進行,但海漢安全部比較缺乏軍人出身的密探,因此能夠從大明控制區收集到的情報大多是以政事、商貿方面的消息為主,倒是極少會有勘測地形、海況等信息的任務。即便是接到了這樣的任務,并不專業的情報人員也只能了解個大致情況,對于現在需要作出的決策不會起到多少參考和推動的作用。
錢天敦的設想是效仿第一次登陸臺灣島濁水溪地區時的做法,派出小股的武裝部隊作為偵查小分隊,前往非控制區進行偵查和情報收集。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情報收集的針對性會更強,畢竟軍方的人更清楚己方需要哪些關鍵性的信息,
不過這種偵查方案的危險性要遠高于當初在濁水溪流域的行動,畢竟濁水溪距離澎湖非常近,如果遇到麻煩,澎湖當天就可以派出援軍趕赴當地。但舟山群島距離臺北都有300海里以上,要是偵查部隊在當地遇險,根本就來不及進行支援。
錢天敦其實很想親自帶隊去辦這件事,但他也知道軍委肯定不會同意他以身涉險,畢竟現在已經不再是穿越之初那樣無人可用,這種任務根本就不需要錢天敦親自出馬,特戰營直屬的偵察排加上海軍的精英人員就能執行。當初北美幫加上他一起在安南執行敵后偵查任務的場景,以后大概都很難再出現了,畢竟這幫人現在全都在各處地方擔任要職,就連同時踏入一處戰場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了。
三月下旬,錢天敦沒等到軍委關于此事的回復,倒是先等來了分配到澎湖服役的“威嚴級”戰船四號艦“進取號”。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