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施耐德點點頭道:“臺灣島的這處港口跟別地方的不太一樣,執委會既然定下了要在當地開埠建港,那就安心要做出點樣子來。正因為當地的港口規模大,所以從規劃期就要考慮日后的管理便利性。把中小經營規模的商人集中到一起,用一塊招牌管理,對我們來講也要省事得多。”
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組織大明商人對海漢治下的新區域新項目進行投資,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當初開發勝利港的時候,就由明商參股組成了大型投資商“瓊聯發”,對勝利港投錢投人參與開發。至于說投資效果,只能說誰用誰知道,看看“瓊聯發”當初的十多家股東現在的狀況就知道了。之后海漢在儋州、海口城、安南、香港島等地所組織的類似投資,往里面砸錢最多的就是“瓊聯發”這批最早嘗到甜頭的投資商。
但這種模式時間長了還是會暴露出一些制度上的缺陷,比如新的投資項目出現之后,往往就會被財大氣粗類似“瓊聯發”這樣的商家一股腦全包下來,而原本有意向的新投資商就很難從中擠出一個位置來,最后不得不放棄與海漢進行這類的深度合作。以至于海漢在近期的一些招商項目當中,不得不明確行文限制類似“瓊聯發”這種商業巨無霸的占股份額,同時組織中小規模的商家抱團成立新的投資公司,以求能夠讓更多的商家參與到海漢的項目中來。
“瓊聯發”這種商業組織所投資的對象主要都是收入穩定、回報期長的大型種植園,而類似專屬碼頭這樣的基建設施,則基本都會由各個商家自行投資。這原因也很簡單,有些商家并沒有自己的船行,本身所做的買賣也不是以海運為主,投資到碼頭基建上的獲益就相對較少。而類似李家這種生意已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商戶,能夠在每個港口都擁有自家的專屬碼頭,毫無疑問會給自家生意的運輸和貿易都帶來極大的便利。
不過修建碼頭所需的花費極大,特別是要達到海漢港務管理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須要大量使用海漢所出產的水泥,還得裝配海漢產的各種裝吊貨物的大型器械,以及鋪設快速轉運軌道等等,整個基建工程的花銷并不是每一個商家都負擔得起。如果把商家單獨拉出來衡量,的確施耐德的說法也不算夸張,能夠獨力承擔修建碼頭費用的商家并不會太多。
海漢人怎么變換游戲規則倒是其次,李奈只要確定自家能繼續有得玩就行。他這次風風火火從廣州趕來三亞的目的,就是確定自家在海漢的下一輪游戲中不會被撇到一邊無法參與。能夠從施耐德這里得到確定的答案,其實之后具體的招商措施和實施步驟倒都是其次了,對李家來說,問題完全可以簡化成投資多少、回報率高低和回報期長短,而海漢人從來沒在這幾個方面虧待過李家,李奈對此十分放心。
李奈臨走的時候,施耐德還給他開了一個條子,讓他拿著條子去通信部拍電報回廣州。李奈拿著條子去了通信部,然后擬了一條長電文發出去,花了他一百多元的流通券。大意就是讓廣州的家人趕緊在當地找好報社所需的地方,然后開始準備人手,參與海漢即將開始的新殖民地項目。當然了,出于保密的需要,李奈在電文中并沒有半個字提及海漢的新殖民項目會位于何處。
廣州的那邊接到李奈的電文通知之后,大概是李繼峰親自接手了事情,只過了三天就收到回電,稱所需的報社場地已經準備就緒,就在廣州東門外的珠江岸邊,距離海漢駐廣辦大院僅僅百米之遙。李家行動如此之快,讓寧崎都有點懷疑他們是不是早就悄悄地把駐廣辦周圍的地皮房產全都買下了。李奈得到廣州的回復之后,這才放心地離開三亞,乘船北歸。
12月11日,一支由十一艘船組成的小型船隊離開三亞港北上。除了桅桿上懸掛的紅藍鋸齒海漢旗之外,這支船隊看起來與往來海上的商船船隊別無二致,不過這支船隊裝運了大約七百名即將前往臺灣島落腳的移民,他們將會成為首批常駐當地的海漢歸化民。船上除了搭載這批移民之外,壓艙貨全是各種物資補給,以便能讓這批移民在當地渡過登陸之初的困難期。
在這支船隊出發三天之后,另一支船隊也從香港島銅鑼灣碼頭駛出,目的地同樣也是臺南。這支船隊一部分乘客是廣州方面近期招收的一批新移民,大約三百人上下,另一部分則是由李家秘密組織的一支建筑施工隊,共八十余人,他們的任務是在當地協助修建民房、碼頭,以及其他的基建設施。
12月16日,由五艘作戰船只和兩艘綜合補給船組成的船隊駛出澎湖馬公港,以海上訓練的名義往東南方向駛去。這支艦隊的目標與前兩支船隊一樣,都是臺南的高雄港,其任務便是在移民抵達當地初期,為移民營地提供武裝護衛,同時也負責維持當地的治安。
17日18日兩天,兩支分別來自海南和廣東的船隊也陸續抵達了預定海域,在先期抵達的戰船指引下,緩緩地駛進了高雄港的港灣。上次海漢民團來此勘察的時候,已經選定好了主登陸地點,就是位于后世高雄愛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岸。提前抵達這里的民團部隊已經登陸上岸,在外圍大約一公里的半徑上部署了多組巡邏人員,以保證不會遭受來自外界的突然襲擊。盡管上次來的時候已經跟本地的土著居民談攏了條件,但誰也不敢保證這些土人會不會信守之前所達成的協議,必要的兵力部署也是為了防患于未然。
移民們在登陸的頭幾天里都是住在可容納二十人的大型行軍帳篷里,而他們在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平整基地,挖掘排水溝、儲水池,修建廁所等基礎設施。直到第四天開始,移民們才在工匠的指揮下,將從船上卸下的預制木板和其他構件運到預定地點,開始拼裝搭建房屋。這種活動板房主要還是按照以前的思路,以黎族的船型屋為外形參照,而結構上則是進行了更多的改進,使用大量預制件來簡化房屋搭建的過程。熟練的工匠指揮七八個力工,只需一兩天時間便可以搭建起一間可容八到十人居住的新式船型屋。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