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的歸化民干部還并不算是最為狂熱的海漢擁躉,李奈知道真正的狂熱分子其實都聚集在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海漢民團。因為“金盾護運”的工作需要,再加上他的個人愛好,他曾經不止一次參觀過海漢民團的作訓狀況,也切身地感受過民團中那種近乎洗腦的宣傳手段,普通士兵就不說了,但凡只要帶個“長”的軍官,幾乎都是狂熱的海漢擁護者。毫不夸張地說,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有為海漢戰死沙場的決心,并且也十分熱衷于通過軍事手段來實現海漢的對外擴張。李奈認為如果不是上面還有執委會這么一個權威的機構,會出于全盤考慮保持海漢與大明之間的長期和平,海漢民團大概早就已經發兵攻占珠江三角洲地區了。
李奈望向車窗外,火車正在通過榆林半島與鹿回頭半島之間的海灣,可以看到海邊聯排的巨大的船塢。目前的勝利港造船廠據說員工已經超過兩千人,造船訂單讓這個地方一直處于晝夜不停的運行狀態。每個月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新船從這里下水,而海漢艦隊中超過八成的作戰船只,也都是在這個地方進行建造。雖然這地方的造船數量或許還比不過廣東珠江沿岸的船廠總和,但下水的船只噸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建造軍艦的船塢外圍都有高高的竹棚和竹柵欄遮擋,從火車上看不到里面的施工情景。不過李奈因為身份特殊,也曾不止一次進入船廠要害部門參觀,對于里面的情況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從高高伸入空中的桅桿頂部,就能判斷出其中的一處船塢正在建造“威嚴級”的戰船――只有這種巨無霸戰船的主桅桿,才能延伸到如此之高的空中。
李奈個人對于海漢在南海地區,包括珠江口海域所形成的實際掌控并沒有太大反感,畢竟海漢人做這些事情沒有傷及大明海商的利益,反倒是趕跑了原本在廣東沿海肆掠不堪的海盜。對福瑞豐這樣安分守己的海商而,有海漢這種比較權威的勢力在海上維持秩序,反倒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金盾護運”目前也開始在承接海上的押運生意,其中有不少都需要與民團海軍進行合作,海軍所能控制的海域,也就是“金盾護運”可以放心大膽,通行無阻的地區。以從業者這個角度來說,李奈倒是很希望海漢海軍能夠掌控的地區更多一些。
在海漢海軍逐步接管珠江口水域之后,兩廣水師也很“知趣”地慢慢退出了這一地區。目前水師的駐地已經向西遷到了黃茅海一帶,這里是西江的入海口,從西江溯流而上可以直達兩廣總督所在的肇慶府。而海漢軍方對于這樣的勢力范圍劃分也非常有默契,從來不派戰船到包括入海口在內的西江流域活動。
這些潛移默化的形勢變化,李奈都是看在眼中,不過作為一個跟海漢的利益糾葛已經深到解不開的生意人,他絕對不會再站到官府一邊。而且這樣的態度并不是他自己所獨有,他的家人,他所能接觸的生意伙伴,乃至一部分官場中人,對于兩廣境內靜靜進行中的局勢變化都更愿意站到海漢一邊。李奈曾聽施耐德用“既得利益者”這個詞來評價這種行為,很準確地反映出了這種立場選擇的根源還是在于利益。
雖然大部分人還是會把大明掛在嘴邊,但李奈相信這些人心中跟自己一樣敞亮,被海漢占去的這些地方,大概都會和海南島一樣,不再會是朱家的天下了。以海漢的發展速度,想要吞并更多的大明國土,并不存在軍事上的障礙,更多的還是看海漢人是否需要而已。
想到這里,李奈忍不住望向車窗外的鹿回頭半島方向,雖然因為鹿嶺山丘的遮擋,從車上無法看到山丘另一邊的情景,但熟悉本地狀況的李奈卻不難想象出陸軍駐地里熱火朝天的訓練場景。
海漢民團的陸軍基地就在鹿回頭半島上,雖然李奈不清楚駐扎部隊的規模,但他相信當地的兵力足以拱衛勝利港和三亞港兩處要害。而毗鄰陸軍基地,位于鹿回頭半島南端的區域,就是三亞接收外來移民的隔離區了。從移民變成海漢民團的士兵,僅僅也就是一墻之隔的距離而已。時至今日,大明肯定不太可能再通過軍事手段收回這些地區了,能夠保住大陸的國土不被海漢蠶食,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當然了,遠在北京紫禁城里的天子大概并不清楚南方發生的狀況,因為兩廣總督和各級官員上報朝廷的奏折中并不會提及這一地區已經改名換姓歸了別人所有。過去瓊州能夠上貢給朝廷的賦稅就十分有限,朝堂上并沒有什么人關注這個號稱天涯海角的偏遠地帶。如今海漢人每年都會掏錢繳納瓊州府應有的賦稅,完全取代了地方官府的職能,朝廷自然也不會有人留意到這種無聲無息的變化。即便有相關的消息傳到京師,也不會有高官相信這些傳聞――哪會有人造反不豎旗殺官,還每年按時按量給朝廷繳納賦稅的?
不過海漢還會向大明朝廷繳納多久的賦稅就不好說了,據李奈所知道的消息,已經有瓊州、儋州、崖州等多個州縣的讀書人聯名向海漢執委會上書,要求將海南島從大明獨立出來,正式劃歸為海漢領土。如果有朝一日這種倡議變成了現實,李奈認為兩廣官府大概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至于說上報到朝廷之后會不會龍顏大怒,下令發兵討伐,他倒并不覺得有多大的可能性,福廣兩地的軍隊深知海漢民團的厲害,即便有朝廷的命令也根本不會主動與海漢人開戰,多半就是走個形式唬弄一下了事,如果朝廷要因為戰事不利而治罪地方上的軍官,那搞不好還會逼出更大的事情――畢竟跳槽到海漢民團的大明武官已經不稀罕了,參將級別的都有好幾個了,逼急了在明軍中出現成編制的跳槽也并非不可能。
至于從內地調兵攻打瓊州就更不現實了,不說別的光是氣候就難以適應。而且與海漢有著諸多利益瓜葛的兩廣官場,也多半不會配合外來軍隊的行動。就算朝廷能調個三五七萬軍隊到廣東,估計也沒多大機會開到島上與海漢人列陣對戰――在海上武裝處于絕對劣勢狀況下,在大陸集結的軍隊連通過瓊州海峽的機會都微乎其微。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