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當地的石英砂礦在穿越前那個時空中所探明的儲量高達3億多噸,而且采掘難度低,礦砂質量高,海漢現在的工業體系當中,玻璃、鑄造、陶瓷等領域對于優質石英砂的需求量都非常高。另外當地的鋁土礦儲量也超過兩千萬噸,這可是工業部門日夜盼望著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有著極為廣泛的用途。建設部也一直在等著這玩意兒,有了鋁熱劑之后,現在的軌道工程中的焊接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當然軍事部門也同樣對鋁礦的投產抱有極大的希望,銨鋁炸藥和鋁熱劑所制成的爆炸物,那可都是相當厲害的武器,就算是難以著火的目標,在鋁熱劑的作用下也仍然會燃燒起來,這絕對是攻堅戰中克敵制勝的利器法寶。
單單沖著這些礦產資源,他們就必須得來這邊走上一趟。倒不是需要他們過來探明礦藏的分布狀況,那種專業的事情還是得交給專人去做,而是要來先看看這里的開發前景如何,比如當地的勞動力、土地、交通運輸、自然環境等等狀況,評估一下海漢如果要在這里進行大規模的礦業開采作業,需要投入多少的資源才行。
船隊停靠在八門灣入海口處的清瀾港――當然現在并沒有另一個時空中可以裝卸火箭的巨大港口碼頭,只有一個規模不大的漁港。
海邊的漁民們看到海漢大船緩緩駛來,并沒有覺得詫異,因為這地方是瓊州島東海岸一處重要的補給港,不管是從北南下還是從南北上的船只,大多都會將這里當作停靠補給點。而海漢船隊抵達這里之后,將會把船上最后的一批貨物發賣給當地居民,主要是一些廉價的生活用品,以及鐵制的廚具、農具等等。
海漢在這里同樣設有辦事處,但并沒有委派穿越者在這里主持工作。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海漢暫時沒有能力開發這里的礦產,自然也就不會有人愿意來這個漁村常年蹲守了。
不過這地方也并非艱苦到一無是處,清瀾港附近海域就有大漁場,漁汛期長且海產品的品種繁多,像石斑魚、馬鮫魚、龍蝦、對蝦、鮑魚、魷魚、海參等經濟類海產,在這里都有大量出產。王湯姆和何夕這一趟出來圍著海南島轉了大半圈,還是在這里找到了最為新鮮的海產。王湯姆自然也沒忘了自己的拿手活兒,指揮著船上的水手置辦了海鮮燒烤大餐,然后全船隊的人在離開清瀾港之前吃了個夠本。
從文昌繼續往南,所經過瓊海、萬州、陵水等地,基本就已經是屬于海漢的控制范圍了。海漢對這些地方的掌控雖然不如崖城那么徹底,但也幾乎是半公開的了,只要執委會一紙文件,當地的歸屬權立刻就會易主。當然或許當地的少數人并不會歡迎海漢人的入駐,因為海漢人在治下地區搞土地公有制的名聲已經傳到了這邊來,這對于地主階級來說絕對是不受歡迎的政策。
不過執委會倒并不是特別在意,民團軍和治安警察處理這些事情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如果有人試圖為此反抗執委會的統治,那么自然會有相關的部門出面教他們做人。而缺乏正規武裝和軍事化組織的地方小規模群體,在海漢民團面前根本就如同土雞瓦狗一般,并不會掀起多大的風浪。
等這支考察團隊回到三亞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1630年的五月。自三周年慶祝日之后,執委會的工作大方向就開始調整為擴軍備戰,準備年內就要發動對整個海南島的統一。當然在此期間,其他的基建工程也并沒有拉下,昌化至石碌的軌道線,安南南部的港口建設,香港島據點的完善工程,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除此之外,為了預防與大明交惡之后,對方采取某些極端的措施,駐廣辦乃至番禺的移民轉運點,都已經得到了執委會的通知,要求他們在八月之前,完成隨時搬遷的準備工作。一些重要的資料和財產,可提前運送到香港島地區。所有在大明統治區內工作的穿越者,也必須做好在動手前48小時內接到大本營通知后立刻撤離當地的準備。
這個工作做起來并不容易,駐廣辦現在每天都是車水馬龍,儼然成了廣州城外的一處高端商務論壇,廣州城商界的頭面人物隔三差五就會來這里露個面報個道,同時互相交流一下最新的生意信息。各種大宗商品的供應需求消息發布地,已經從廣州城里的茶樓酒肆,改到了城外的駐廣辦。
“這簡直就是為難我們啊!”剛升任了廣東行政區首席行政官才一個多月的馬力科晃動著手里的電文,有些忿忿地說道:“每天那么多人在駐廣辦進進出出,我們怎么可能掩人耳目撤離這里?我要是拿個兩三天不出現,只怕消息就會傳遍整個廣州城的商圈了!”
馬力科的說法也并不完全是夸張的成分,作為駐廣辦的一把手,他的存在對本地商人來說,完全就是海漢政策的風向標,所有的新動向新政策,馬力科都是第一手的發布者。而慣于跟海漢合作的商人們已經非常懂得這些信息的價值,能夠早哪怕半天得到消息,所能獲得的利益那至少也是成百上千兩白銀。而在這個頂層的圈子之下,廣州城內外還有至少好幾千人,在依靠著海漢與大明之間的貿易關系謀生,這些人對于駐廣辦的關注程度,甚至絲毫都不亞于那些富商大戶。
駐廣辦想要在這么多目光的注視之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撤離廣州,這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一年前或許還有機會辦到,那時候只要晚上城門一關,城外基本就沒什么人了,駐廣辦的人還能趁著夜色從珠江溜走。但后來城外沿江這一片開了不少旅館,住客大多是外地來廣州與海漢人做生意的行商,這旅館開多了之后有了人流量,相應的其他配套場所也就應運而生,吃的玩的不一而足。這城外不像城內,晚上又沒有宵禁,于是便又有人投錢在附近興建一些娛樂場所,供這些吃飽喝足的有錢人們打發時間消遣。
這些地方雖然還不至于直接蓋到屬于駐廣辦的地皮上來,但畢竟都是圍繞著駐廣辦開發出來的生意,已經相距非常近,就算半夜里駐廣辦這里有什么動靜,多半也逃不過有心人的眼睛。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