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駛過了這段一里長的狹窄航道之后,水面立刻變得開闊起來,這里是臨春河、三亞河兩條水脈的入海口,沿著內河港灣修建起來的三亞港主碼頭也展現在了李清揚的面前。與上午參觀過的勝利港碼頭相比,這里顯得要更為擁擠一些,幾乎看不到有空著的棧橋,而且碼頭一直隨著兩條江向上游延伸而去,從船上根本看不到盡頭。
“此地倒是與廣州城外的珠江碼頭有些類似。”李清揚站在船頭,對眼前所見的景象作出了評論,不過他倒是還有半句沒有說出口的話:“……但此地碼頭上的運作效率,卻要遠勝珠江碼頭。”
李清揚看到碼頭上有大量的勞工穿著他曾經見過的多色馬甲,而海漢人安排的這套碼頭運作體系顯然已經操作得非常嫻熟,貨物吞吐的規模甚至還在勝利港之上。李清揚心里暗自盤算,若是將勝利港和這三亞港的經營規模加在一起,早就已經超出了廣州,海漢人夸海口說這里是瓊州第一港,甚至是南海第一港,倒也并不是在吹牛。
李清揚一側頭看到前方的河岸邊居然還停著兩艘外形突兀的蓋倫船,便忍不住向林南問道:“這里還有西洋番人?”
“有啊!”林南很自然地點點頭應道:“他們是葡萄牙人,在廣東濠鏡澳也有一處駐地。據首長們說,這些葡萄牙人是來自西方遙遠的歐羅巴大陸,距離我們這里有數萬里之遙。對他們來說,東方所出產的各種東西,運回去之后都是值錢的寶貝。”
“葡人自恃有堅船利炮,向來驕橫,恐非生意伙伴之選。”李清揚搖搖頭道。
林南笑了笑道:“李兄高見!這些西方蠻夷,不識我東方禮儀,自以為武力過人,殊不知有我海漢坐鎮南海,難免是要碰個包才知道疼的。”
李清揚聽林南這口氣不善,便追問道:“莫非雙方已經交過手了?”
“去年就已經交過手了。”作為從民團轉業的老兵,林南對于海漢民團的戰績一向都是不吝宣傳的:“葡人之前就是安南南方朝廷的幕后支持者,為其提供了大量的火槍火炮。不過在我們介入安南的內戰之后,葡人在當地的優勢就逐漸被我們瓦解了。去年我們攻下了安南會安港,當地就是葡人的主要聚居地,在那之后執委會與葡人達成了協議,他們退出安南,而我們會給予他們在貿易和軍事方面合作的機會。”
林南一邊說一邊指向岸邊的蓋倫船道:“對他們來說,賺錢比打仗好多了,更何況他們的合作伙伴是整個南海最強大的勢力。這些葡人雖然野蠻,但也不傻,知道跟誰合作對他們最有利。”
林南這番話說得輕描淡寫,但李清揚聽在耳中卻別有一番滋味。葡人的武力如何,他也略知一二,兵部幾年前就已經有人向朝廷提出建議,購買葡人火炮,雇請葡人軍官和炮手,到東北前線參戰。在兵部看來實力過人的葡人,卻沒有從海漢人手里討得了好,林南所說的戰后達成協議云云,若不是輸得太慘,葡人怎么可能甘心會退出安南?
林南所說至少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海漢的軍事實力還遠在葡人之上,以至于葡人現在得用一種比較低的姿態,來尋求與海漢的合作機會。想到這里,李清揚對于未來大明與海漢之間交往所處的位置更是多了一份憂心,在這幫似乎無所不能的海漢人面前,大明除了幅員廣闊之外,似乎真的也說不上有什么別的明顯優勢了。
“這里是去年開始開發的三亞新城區,有很多外來的客商都在這里購置了房產定居,你看岸邊那幾棟五層樓的磚石建筑,便是專門向外來人員出售的成套房屋。”林南繼續熱情地向李清揚介紹三亞港的風土熱情:“這片地區在一年前都還是荒地,再看看如今的繁榮景象,李兄便可知為何本地民眾對于執委會的權威都是如此崇敬。”
李清揚默默地點了點頭,對于執委會經營地方的本事,他算是親眼見識了。若是大明有這么能干的地方官,恐怕不需幾年就能提拔到金殿上去了。不過海漢人顯然不會對在大明當官感興趣,因為據說他們辦的私塾學堂都不教授四書五經的內容,也不鼓勵治下的讀書人去考取朝廷的科舉。
李清揚倒是沒有認為這個舉動有什么大逆不道的,因為海漢人在治理地方這件事情上顯然要比朝廷培養出來的官員們更為拿手,而這些官員們在入職之前讀了多年的四書五經對于他們在地方上的表現似乎并沒有明顯的幫助。海漢人所推行的這套民政制度,顯然不是從大明模仿而來,很多地方都有比大明現行制度更為先進合理的地方,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海漢人不愿意采用大明的文教體系,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而老百姓看待這種問題的態度可能更為簡單直接,他們能有飯吃、有房住,小孩子能有書讀,能夠看到未來生活變得更好的趨勢,并且有海漢民團的庇護,對他們來說海漢執委會治下的地方大概就跟天堂差不多了。在這種地方住上一年半載之后,誰還會在乎大明?如今大明朝廷可給不了他們現在的生活,更沒法保證他們今后的日子。
想到這里,李清揚心中也忍不住生出了一些悲觀的情緒――一向以其為傲的大明,竟然有這么多比不上海漢的地方,以至于李清揚想找一點理由來駁斥一下林南的炫耀都沒有可用的材料。李清揚也很想把亂臣賊子之類的罪名栽到海漢人頭上,這樣至少可以給自己的反抗找一點理由,但海漢人的表現甚至都讓他沒有借口來進行抨擊,要硬說海漢人做得不好,那大明朝廷的作為又算什么水平?
看著河岸上鱗次櫛比的商棧、倉庫等建筑,李清揚已經陷入到沉思之中,海漢的模式已經證明了其先進性,那大明是否有可能模仿他們的這套做法呢?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