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眼下這個時期,四百料的這個民船噸位規定其實已經有點名存實亡,大明有關部門對此監察也并不嚴格,一般收了好處之后睜一眼閉一眼也就過了。當然如果有哪個不知好歹的家伙真把船造得比水師的大福船還大,那就是自討苦吃了。
而“探索號”在設計之初的確還是按照四百料或者說兩百噸排水量的大小來設計的,但設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各個部門提出的新要求,也促使了這艘船的噸位越改越大。如精鋼空心桅桿的使用,十余門火炮在二層甲板的布置,都要求整艘船在船體結構上必須要進行步加強,而這種加強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排水量的增加。于是到了開始鋪設龍骨的時候,整艘船的設計排水量其實已經超過了300噸。
僅從外形上看,倒是真的沒有比四百料的普通海船大上太多,至少像李奈這樣的半吊子是看不出什么破綻的。但像詹貴、羅升東這樣的專業人士,自然就看出了海漢人聲稱的數據中存在貓膩。羅升東即便看出來了,在這種公開場合肯定也是糊涂裝到底,什么都不會說的。但詹貴與海漢人打交道的時間不長,并沒有羅升東心里的那么多顧忌,當下便直接問了出來。而陶東來的回答雖然有些含糊不清,但無疑也是肯定了他的猜測。
海運部當然不會滿足于“探索號”的噸位,雖然這艘船的試航才剛剛開始而已,但海運部的造船計劃已經列到了明年,排水量更大的500噸級貨船也已經進入了設計階段。不過這么大的貨船顯然不太方便駛去大陸的商港,畢竟這個頭也太顯眼了一些,出于實際情況考慮,因此“探索號”這個噸位的帆船也不會就此停止建造。在經過試航期進行完善之后,這個噸位級別的貨船在今后幾年中都會作為穿越集團對大陸地區海上航線的主要運力來使用。
當然了,后續的造船時間也不可能再像“探索號”這樣拖上半年多了,定型之后,這個噸位級別的船只將進入量產化階段。海運部認為只要人力和造船材料能夠得到充足供應,有望將這樣一艘船的建造時間從目前的近七個月縮短到三個月,而以勝利港造船廠的現有規模,同時開造兩艘甚至三艘這種噸位的海船也問題不大,在建造速度上來說肯定能超出大明的同行不少。
不過即便如此,執委會也不會對勝利港造船廠的新船建造速度感到滿足――這種幾百噸的小船在未來的海漢共和國應該只是屬于近海短途使用的船只而已,沒個幾千噸的排水量怎么從事遠洋運輸,怎么碾壓西方人的火炮艦隊?要知道1637年英王查理一世時期建造的“海上君王”戰艦,排水量已經達到了1500噸,艦上裝備的火炮達104門之多,其中18磅以上的重炮達到了60門,甚至還裝備有60磅的重型火炮!而“探索號”上的主要火力輸出,還僅僅只是依賴兩舷的十門小口徑6磅炮而已,跟對手比起來簡直就是乞丐裝。
不要以為這種歷史上還沒出現的炮艦與穿越集團之間不會有交手的機會,事實上“海上君王”在下水之后參與了數次海戰,直到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才被法國海軍擊毀,其服役期之長足以撐到與穿越集團戰艦在海上碰面的那一天。
這種重火力炮艦目前還是穿越集團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同時也是穿越集團在未來爭奪海上霸權的絆腳石,要想擊敗這樣的對手,留給穿越集團的發展時間也并不算很多,畢竟真正排水量以千噸計的大船,特別是戰船,其建造所需的時間往往也長得驚人,比如這艘“海上君王”戰艦,從鋪設龍骨到下水,耗時就長達一年又十個月。穿越集團未來要建造的大型海船即便在建造工期上能縮短一些,并擁有更精良的火炮裝備,但要想在數年中趕上并超過同時代競爭對手的實力水平,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探索號”在駛出港灣之后,海面上的風力比起之前有了明顯的提升,而船上的指揮者和船員們的配合也開始逐步熟練起來,航速很快就超過了十節,快速朝著南方駛去。而船上的海運部科研人員們也并沒有閑下來,他們除了要不斷觀測風向、風力、海面狀況和航速之外,還必須實時監測船體結構是否有變化,特別是鋼制桅桿周圍的加固部分,這可是影響到整個船身平衡的重要部分。此外船上的運作過程是否流暢,在航行過程中有哪些值得改進的環節,也是科研人員們關注的重點。
相較于傳統的中式帆船,“探索號”由于船帆較輕且操作便利,所需的甲板船員要比同噸位的中式帆船少得多,額定船員僅十余人而已,還不到船上額定炮手人數的三分之一。并且由于采用了后甲板艉樓操作的舵輪系統,船長對船只可以進行即時的指揮操作,運行效率要比中式帆船高得多。
“探索號”在向南行駛了大約二十分鐘之后,便按照預訂的行程,轉道折向東,駛向亞龍灣。在接近亞龍灣東端的兩個小島之后,孫長彌便下令二層甲板的炮兵做好射擊準備。為了這次海上試航任務,軍警部毫不吝嗇地將前些天剛剛結業的三十多名歸化民炮兵全都派上了船。
作為海上防衛力量來設計的這艘“探索號”,其海上的火力打擊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雖然僅僅只是裝備了幾門小口徑火炮,但在東亞地區來說卻已經算是火力非常強悍的炮艦了。當然,設計指標能不能達到,還必須通過實踐來進行檢驗。
傳統的中式帆船因為船體結構問題,船板承受不住大型火炮的后坐力,結果就導致了無法在船上大量裝備火炮。而“探索號”為了裝備火炮上船,在結構方面做了大量改進,并且使用了許多鋼結構件來加固船身,以承受火炮開火時的后坐力,再加上軍工部門專門為火炮上艦研制的機械制退炮座,才完成了這艘船的火力裝置部分。
后面兩艘船看到“探索號”緩緩減速駛入東西兩個小島之間的水道,便也跟著減速下來,保持著百米開外的距離。正當詹貴等人不明其意的時候,便見前面“探索號”的船舷方窗紛紛打開,伸出了一個個黑洞洞的炮口來。
“來了來了,終于來了……”唯一知道其中奧妙的羅升東臉色發白,心中暗自默念道。他幾乎是全程參觀了這艘船的建造過程,當然一早就知道這些舷窗背后藏著的大殺器,而海漢人把這么多的火炮裝到船上,顯然不是為了擺著好看的。
“左舷準備,進入射程立刻開火!”孫長彌的命令通過艉樓上的傳聲筒迅速傳到了二層甲板,炮手們此時已經完成了裝填,聽到命令后各炮位的炮長進行了最后一次的校位和瞄準。
“開火!”隨著指揮官一聲令下,左舷的五門火炮炮手依次拉動了手里的點火繩索,巨大的轟鳴聲以0。5秒的間隔連續響起,發射藥燃燒所造成的煙塵立刻彌漫在二層甲板的船艙之中。
之所以不同時開火,這也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小火炮后坐力造成的震蕩給承重船板和船身結構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即便是到了后世多炮塔神教主宰海戰的年代,同一炮塔上多門主炮的開火時間依然是存在著小小的間隔,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
詹貴開口正想詢問陶東來,耳邊便傳來了炮火的連續轟鳴聲。饒是他這些天在勝利港聽過好幾次打炮,但這種近距離之下感受到火炮的威力還是第一次,腿一軟便一屁股跌坐到甲板上。
五發炮彈呼嘯著劃破空氣,落到了距離左舷不到三百米的小島上。這次海上試炮并沒有提前在島上設立明顯的標靶,因為軍警部的人也很清楚,這些在陸地上訓練出來的炮手到了海上還得重新練過才行,即便是樹了標靶他們也很難擊中,這樣做肯定將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反正這次海試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船身對火炮開火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海上射擊的精準度。
在左舷進行了三輪實彈射擊之后,“探索號”又轉向接近了右邊的小島,由右舷的五門火炮進行了抵近射擊。然后“探索號”調整方向,讓船艏和船艉的兩門12磅炮也各打了幾發。
后面雙體船上的幾位觀禮嘉賓看到這刺猬一樣的全方位火力展示之后,都跟羅升東一樣臉色煞白,一時間根本說不出話來。
(本章完)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