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生產與銷售的合作
“你所看到的一切并不是法術,而是科學的力量!”
此時李奈腦子里能夠想到的便是這句來到勝利港之后時常會聽施耐德說起的話。這當然不是什么法術,李奈也不是沒有受過教育的村夫愚婦,雖然海漢人給他作的那些講解有一多半都聽不懂,但這并不妨礙他判斷出海漢人說法的可信度。他相信自己來到勝利港所看到的這些懾人心魄的景象,的確是海漢人依靠“科學”所取得的成果,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不是玄之又玄的法術。
科學是什么?科學就是海漢人認識事物,改變世界的方法――這是海漢頭領陶東來所給出的解釋。而可惜的是,這種方法似乎并沒有被明人所掌握。
雖然佛山也有十分發達的冶鐵業,但就李奈所看到的情況來說,可以肯定兩個地方的技術水平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佛山唯一值得驕傲的大概也就是鐵匠比較多而已――整個勝利港的人口全加在一起都沒有佛山一地的鐵匠多。但光是人多也沒用,比如眼前這種可以自行往復、力大無比的機關,一臺就可以代替至少數百人的不停勞作。李奈覺得就算佛山的鐵匠有十萬人,恐怕也造不出這么一臺設計精巧的機械怪獸。
李奈注意到運進選礦車間的礦石,全是一種行駛在兩條并行鐵軌上的方形小車。這種小車是由牛拉的,兩頭牛后面往往拉著一長串裝滿礦石的小車。卸完礦石的小車會繞到另一邊的并行軌道上,拉著空車往來時的方向返回。
李奈指著空礦車對施耐德問道:“在下可否跟去看看?”
施耐德心想執委會倒是沒有說過不讓看采礦,便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兩人順著鐵軌跟著運礦石的小車往東而去。在登上一個長達三百米的緩坡之后,巨大的礦坑便出現在了李奈的面前。
田獨鐵礦的礦脈非常淺,幾乎不用開挖隧道就可以進行露天式的開采,在這一點上與黑土港的煤礦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目前田獨鐵礦共有礦工四百余人,每天能夠開采大約六七十噸鐵礦石。
這個生產效率自然算是比較低的,但考慮到開采過程幾乎是全憑人力,而且執委會對于礦工們也沒有進行壓榨式的管理方式,那倒也不算太離譜。當然等到煤炭問題解決之后,這種局面就會得到改善,屆時執委會將成立專門的礦務局來對礦產開發工作進行管理,主要對象便是田獨鐵礦和位于內陸更遠一些的大茅磷錳礦。
有了足夠的煤炭保障之后,大煉鋼鐵幾乎是必然會上馬的工業項目,到時候目前這種礦石產量將會無法滿足生產需要,而在生產中更多的引入機械動力就將會成為必要的手段。比如現在采掘當中,礦石都是以人背肩扛的手段從礦坑底部運出來進行裝車,運輸效率低下,對有限的采掘人力也是極大的占用。而如果采用機械式的提升手段,那么就可以改變現在這種三分之一的勞力用于運輸的局面,把更多的勞力投入到采掘工作中去。
當然,目前的礦坑也有蒸汽機驅動的機械設備――由兩臺20匹馬力的蒸汽機輪流驅動的礦山抽水機。這部抽水機用于保障礦坑底部滲透出來的地下水能夠被源源不斷地抽排掉,因為目前所使用的蒸汽機加工精度有限,能夠連續運作的時間往往只有數小時,所以這種需要持續工作的設備就必須得有兩臺蒸汽機來輪流提供動力。
當李奈聽施耐德講解了執委會對于田獨鐵礦的“雄心壯志”之后,臉色都有些白了。很快海漢人就能達到每天煉鐵三萬斤的水平,只要他們不斷地擴大生產規模,并且保證足夠的煤炭供應,日后只怕日產十萬斤乃至幾十萬斤都不在話下――僅僅只是勝利港這一地,日后的產鐵量恐怕就能與整個廣東齊平了。
如此之多的鐵,能夠給社會帶來多大的變化,即便是身為商人的李奈也不敢隨便妄。但有一點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這么多的生鐵所能武裝起來的軍事力量,恐怕不是現在瓊州府這虛弱的守軍能夠抵御得了的對手!
當然了,到目前為止,李奈并沒有感覺到海漢人對于大明表現出任何的敵意,恰恰相反的是,他們很樂于引進大明的人口作為雇工。甚至是那些一字不識的黎苗山民,海漢人也是兼收并蓄,一視同仁。對于大明的地方官府,海漢人雖然不是太合作,但也沒有采取對抗的態度,而是用一種比較柔和的方式逐漸拉攏辦事人員,比如水寨把總羅升東,還有目前正在出于態度轉化階段的巡檢魏平。看得出海漢人并不打算與大明官府走軍事對抗路線,而他們的武裝看起來似乎用于自保的可能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