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樣,在一個看似平常的冬日,李徹依舊在養心殿內對著堆積如山的案牘勞神。
懷恩前來通報,霍端孝與諸葛哲兩位閣臣,聯袂求見。
正埋首于一堆奏報中的李徹,心頭下意識地一緊,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朱筆。
這兩位核心閣臣同時前來,莫不是前線戰事有變,或是哪里又出了棘手的亂子?
“快宣!”李徹沉聲道,同時揉了揉有些發脹的太陽穴。
兩位閣臣快步走入養心殿,行禮之后,臉上倒不見多少惶急之色。
霍端孝率先開口,稟報的卻是尋常的政務:關于文武百官本月俸祿的核發事宜。
李徹聞,心下稍安。
雖說如今大慶百廢待興,各處都要用錢。
但得益于前些年對高麗、倭國以及南洋呂宋等地的多次征伐與‘貿易’,積累了海量的金銀財富,支撐目前朝廷的俸祿開支綽綽有余。
他簡單詢問了幾句,便點頭準了他們的方案。
然而,就在李徹以為事情就此了結時,諸葛哲卻眉頭微蹙,提出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陛下,俸祿之事尚可解決,然而眼下更緊迫的是,隨著對世家的清查,各地州縣官吏缺口極大!”
“許多歸降地區的舊吏,其能力、忠心皆需考察,不敢貿然重用。”
“而從奉國的官員數量有限,已是捉襟見肘。”
“長此以往,恐政令難以下達,地方治理堪憂啊!”
諸葛哲的話語,點出了大慶的一個關鍵瓶頸。
不是說打下的地盤,就是大慶的土地,能自動產生賦稅、糧食了。
土地需要人去管理,而可靠且能干的人手卻遠遠不夠。
李徹聽完,沉默了片刻。
顯然,這個難題他也思考了很久。
人才稀缺,這確實比發放俸祿要棘手得多。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抬頭對侍立在側的懷恩吩咐道:“懷恩,去將朕書案最上層,用黃綾覆蓋的那個冊子取來。”
“喏。”懷恩應聲。
快步走到龍椅旁的書架,取下一本并不算厚,卻用明黃色綢緞仔細包裹的冊子,雙手呈給李徹。
李徹接過冊子,并未自己翻開,而是直接遞給了面前的諸葛哲和霍端孝。
“子淵,正則,且看看這個。”
諸葛哲雙手恭敬地接過,與霍端孝對視一眼,旋即輕輕解開黃綾,露出了冊子樸素的封面。
當他的目光落在首頁那三個濃墨寫就的大字上時,整個人驟然一震,瞳孔微縮。
只見那冊子的扉頁之上,赫然寫著——科舉制!
兩人目光更加凝重,他們跟隨李徹多年,自然是聽李徹講過‘科舉取材’的想法。
但那終究是想法,奉國的人口資源不足以干這件事,所以一直沒有落在實處。
而如今,陛下是終于準備推進這道國策了嗎?
兩人立刻大起精神,一字一行地看下去。
科舉制,隋開創,唐繼承并完善。
貫穿中國歷史一千三百余年,構成了帝國選拔精英的核心通道。
這是一條相當完善的制度,對于李徹而,無需絞盡腦汁,拿來即用。
科舉的是‘童試’,在州府縣舉行,考生無論長幼皆稱‘童生’。
通過者方能成為‘生員’,俗稱秀才。
這意味著他們脫離了平民身份,進入了士大夫階層的預備隊,享有了免役、見官不跪等特權。
接下來的‘鄉試’是科舉路上的第一道大關,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
秀才們匯聚一堂,競爭極為激烈,考中者稱為‘舉人’。
舉人對讀書人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不僅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也獲得了通往下一階段考試的通行證。
全國的舉人隨后會奔赴京城,參加由禮部主辦的‘會試’。
這是國家級的大考,和后世的高考等級差不多,考中者被尊稱為‘貢士’,意為貢獻給皇帝的人才。
若能通過會試,意味著學子們已站在了權力的邊緣。
整個科舉制度最后一道關卡,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所有貢士在此接受天子的最終考核,原則上不再淘汰,而是根據成績重新排定名次,分為進士三等。
狀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為一甲,算是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進士出身。
一旦金榜題名,他們便正式成為‘天子門生’,從此步入仕途,成為帝國統治階層的一員。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