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宣布了勝利之后,美國的總統特使第二次趕到了倫敦,并且還帶去了一份情報,德國海軍地四艘主力艦都遭到了重創,半年,甚至一年之內都難以修復,而且德國海軍正在建造的“齊柏林”號航母的進度也很慢,在25年都不一定能完工,德國并沒有建造其他的主力艦。英國海軍可以放心大膽的將主力艦隊派到南大西洋上去。即使今后德國海軍恢復了元氣。到時候美國海軍的實力增強之后,也將派艦隊到北大西洋上參戰,聯手對付德國人。
美國開出的條件是極為優厚的。可英國人并不買賬。英國人對海戰太敏感了,而他們收到的情報正好相反,“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的損傷并不嚴重(這是事實),大概一兩個月就能修復,而這才是英國海軍最大地威脅。另外,德國人已經準備建造第二批兩艘“俾斯麥”級,甚至是更好地戰列艦,而且很有可能在25年底就服役(這沒有任何可能,但是建造戰列艦最快的唐帝國也要花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建造好)。所以英國本土仍然有威脅,而且西歐戰局如果有所變化的話。
那么就更需要英國艦隊留在北大西洋了。
法國人也堅持認為,他們進入南大西洋的最終目的實際上是要絞殺從唐帝國本土到東地中海的航線,讓唐帝國無法通過海路向德國輸出戰略物資。要達到同樣的目的,其實并不需要繞這么大個圈子,如果能夠獲得北非戰場上的勝利,控制蘇伊士運河的話,效果還更好一些。就算在北非戰場上難以迅打敗唐帝國的遠征軍,也可以通過奪取東地中海的制海權來達到這一目地。
顯然,美英法三國利益的差別導致了三個國家在戰略判斷上的差別。說白了。進軍南大西洋對英法實際上沒有多少好處,最大的好處就是為美國分擔了壓力。可同樣的,北非戰場,以及東地中海上的戰斗對美國也沒有什么利益,北非戰場上的是唐帝國的地面遠征軍,而在東地中海上活動的是波斯帝國地艦隊。以當時的情況,美英法三國又不可能在兩個方向上同時采取行動,而三個國家都在為自己的戰略考慮,自然就難以達成共識了。
談仁皓是在后來才知道美英法之間的分歧的,他可以分析出德國海軍的行動在總體戰略上產生的影響,可卻沒有能夠立即分析出美英法三國戰略利益的差別,所以他還曾經很擔心德國艦隊在喪失了活動能力之后,英法艦隊會聯手南下,最終突破唐帝國在南大西洋上那道薄弱的防徽很快,談仁皓也就沒有為南大西洋上的情況擔心了,當“興凱湖”
號航母順利修復的消息送來的時候,談仁皓是最為高興的,至少,第一特混艦隊不用再打“光棍”了,至少也成為了真正的特混艦隊吧。
同時送到的還有另外一條消息,“呼倫湖”號已經做了簡單的修補,并且被拖出了擱淺海域,正在被拖回關島。工程師在評估之后認為修復這艘航母很麻煩,但總是能夠修復的,而不是不能修復的。
這兩條都是好消息,談仁皓還特意給郝東覺去了電話,詢問新的艦隊航空兵編制情況。這下,談仁皓多了個麻煩。
第一航空聯隊本來就是從三個大隊壓縮到了兩個大隊,而現在還要壓縮到一個大隊,如果仍然繼續壓縮編制,保留尖子飛行員的話,最后連絕大部分普通飛行員都是上尉與少校級別的軍官了。這顯然是不現實的,航空軍官是航空部隊里的骨干力量,是航空部隊里的精英人才,如果這些人有所損失的話,那就是極為慘痛的損失。另外,經驗豐富的軍官長期占據著一線部隊的寶貴位置的話,那么那些年輕飛行員怎么辦?
難道在這些軍官損失之后才補上去?在就已經太晚了,最合理的編制是由軍官組成骨架,用普通的飛行員來充實,這樣才能夠迅的壯大航空兵隊伍,同時讓更多的飛行員獲得參加戰斗的機會,獲得寶貴的經驗。
也就在談仁皓忙著去“撈金”的時候,羅晉明正式提出了成立預備航空隊,并且將艦隊航空兵與艦隊分開,作戰的時候由艦隊指揮官統一指揮,平時則分開訓練。而且這個搭配是可以隨時調整的,并不固定搭配,這樣即可以讓更多的飛行員獲得參戰的機會,同時還可以讓航空兵得到寶貴的休息機會,減少了飛行員因為高強度作戰而體能下降的問題。
羅晉明提出的新編制先獲得了海軍航空兵司令的贊同,接著就送到了聶人鳳這里來,而當時談仁皓正好離開了舟山,所以不知道這件事情。幸運的是,聶人鳳沒有立即決定這件事情,只是沒有立即與談仁皓商議而已。結果,在談仁皓與郝東覺通了電話之后,談仁皓就急匆匆的主動去找聶人鳳了。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