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海戰后,唐日雙方都展開了強大的宣傳“攻勢”。當然,兩個國家宣傳的戰役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日本方面,其海軍軍令部(相當于帝國海軍司令部)宣傳的戰果是,擊沉唐帝國航母三艘,主力艦兩艘,重巡洋艦五艘,以及其他戰艦十余艘,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并且迫使唐帝國海軍退出了在黃海與東海海域。這條宣傳的主要內容肯定是虛假的,實際上,唐帝國第五艦隊一艘戰艦都沒有損失,不過后面一半確是真實的,第五艦隊已經不大可能再繼續出擊了。
唐帝國方面也發動了強大的宣傳機器,由帝國首相薛希岳親自發布的戰果是:擊沉日艦隊航母三艘,主力艦三艘,以及其他戰艦十余艘,并且解除了濟州島受到的威脅,迫使日本方面推遲了在濟州島的登陸作戰計劃。這一戰果的主體部分也是虛構出來的,實際結果是,日本三艘航母都只遭到了重創,最后“赤城”號都返回了長崎港。不過,后面的一半內容也是真實的。因為日本西南聯合艦隊遭到重創,日本海軍無法確保在登陸作戰中的制海權,而且唐帝國已經向濟州島增援了兵力,針對濟州島的登陸作戰計劃被推遲了。
這場戰役的規模不算大,不過卻對后面的海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第一次航母之間的戰斗,交戰雙方的護航戰艦從始至終都沒有使用主炮轟擊對方的機會,交戰雙方的攻擊武器都是作戰飛機。另外,這場海戰實際上也證明了好幾個問題。一是航母的強大打擊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是交戰雙方的航母防空配置,特別是防空火炮的性能都有問題。三是航母載機的性能還需要提高,飛行員的素質也需要提高。最后,就是唐帝國艦隊在反潛與防潛方面有很大的問題。
顯然,這次作戰的結果對今后海戰產生的意義非常重大,同時導致了后來兩個國家對海軍艦隊的編制,以及艦隊的指揮系統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唐帝國取消了傳統的大艦隊編制體系,而變化最大的還是日本海軍。在經過了這次海戰之后,日本海軍改變了四大艦隊的編制,成立了聯合艦隊司令部,將聯合艦隊司令部提高到了所有艦隊之上,并且在其基礎上成立了數支主力艦艦隊,以及第一與第十一航空戰隊,將航母獨立編制,以發揮航母的打擊力。
當然,雙方在這次海戰中得到的教訓,并且針對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所采取的改進辦法是不一樣的。不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雙方海軍的保守主義者有了新的借口,這實際上導致了航母戰術在兩國海軍中的地位都受到了影響。而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很簡單,雙方的航母載機部隊都沒有能夠擊沉對方的航母,而且損失慘重,讓“反航母”論者找到了理由。顯然,這是一種不尊重實際結果的觀點。雖然海戰中雙方的轟炸機都沒有擊沉對方的航母,不過原因不是轟炸機攜帶的彈藥威力不夠,而是其他的因素。比如情報不及時(日本艦隊的主要問題),二是飛行員的素質不夠高(唐帝國艦隊的主要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的話,那么航母載機部隊的戰斗力就將得到極大的提高。要不了多久,航母的戰斗力就將得到證明,不過在當時的情況下,“反航母”的觀點在兩個國家的海軍中都有了抬頭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