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長七十五米,寬十五米,船上最多能容納七十號人,具有最先進的電子海圖、智能巡航、高精度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聲吶、雷達、自動識別系統,這些遠距離探測裝置。
船上還配備了先進的冷鏈加工流水線,每日冷凍量高達一百五十噸,其中還有半自動包裝和貼標設備。
后面撈上來魚,完成分揀后,可以無縫對接到船艙冷凍,進行包裝。
想到這,林斌再看著面前包漿的船舵,不禁笑了一聲。
雖說沒有了先進的漁船,但他挽回了江清雪和江勤民夫婦的不幸人生,也給了自己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筆買賣,再選一億次,他都覺得合適。
四個小時過去,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林斌打了個哈欠,剛撥動了下船舵,卻聽外面傳來江勤民的喊聲。
“收網了!”
“降速。”
林斌聞立刻減速,回頭透過艙門的窗戶,看向外面的江勤民,皺起了眉頭。
他知道,接下來才是最累的活。
回收拖網的過程中,江勤民要捋順拖網,還要控制起網機的速度,以八米每分鐘的速度收網,直到拖網被全部撈上來。
這個時候,江勤民還要用叉子,把纏繞在網上的海藻和雜魚清理掉。
直到這時候,他才能停船,過去幫忙分揀。
他暗自嘆了口氣,這次江勤民沒少出力,到時候賺了錢,他得給江勤民多分點才行。
畢竟丈人爹,也是爹,給他爹累出個好歹,誰還能這么真心實意的幫他?
隨后,起網機不緊不慢的回收著拖網。
江勤民一個人在甲板上,折返跑了不知道多少趟,拖網才被拉了上來。
他拿起叉子,迅速挑開網上的海藻。
做完這些,他扔下叉子,關上了起網機,將拖網最末端的繩子一拽。
嘩啦啦的鱈魚,瞬間噴涌而出。
棕灰色的鱈魚,壘成了一個土坡大小的魚山。
下一秒魚山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唰的一下擴散開。
最上層的鱈魚,不斷拍打著身體,從高處滑落到了江勤民的腳邊。
江勤民彎腰把鱈魚撿起來,瞬間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條鱈魚,目測起碼三十厘米長。
他掂量一下,絕對不止三斤!
同樣規格的鱈魚,鋪滿了整個甲板。
剛才網撈上來的時候,他并沒有報太大希望,以他多年的打漁經驗,一片海域深度夠鱈魚棲息的情況下,水面還會出現鱈魚進食,露出的背脊。
雖然背脊不大,但以他們的目力,足夠看清楚了。
可拖網的四個小時里,他是一條背脊都沒看到。
直到現在,他懸著的心,才算徹底放下來。
不得不說,這次林斌又讓他開眼了。
與此同時,另外兩艘船上,紛紛扯開了拖網。
鱈魚一股腦撒了出來,布滿了一片甲板。
相比之下,他們捕到的鱈魚,只有江勤民的三分之一。
不過,這已經很不錯了。
他們沒有聲吶定位,無法準確定位魚群的方向,起網機沒有過載保護裝置,拖網板也沒有橡膠殼,拖網作業起來,時刻都得小心翼翼才行。
能撈上來這些,體長足有三十厘米,重量遠超三斤的鱈魚。
已經出乎了他們所有的意料!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