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長,我們知道錯了,你再說下去就真抬不起頭了。”
“要不你給支個招,要怎么樣才能原諒我們。”
“就是,要是不做點啥,我感覺吃了野豬肉怕是一輩子都抬不起頭。”
看著前后兩幅面孔的社員,張大山是真累,不過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還是有不少社員拎得清,也不算讓他白忙活教育了半天。
“做點啥?這能做的事情多了,就看你們有沒有這個心。”
“肯定有這個心。”
“大隊長你就說吧,我們能做點啥。”
聽到這話,不少人開始附和,要不說這個年代的人實在,沒那么多彎彎繞繞,一旦知道自己做錯了,就會想方設法貼補回去。
因為不這樣做,心里總覺得虧欠別人,甚至嚴重點的覺都睡不好,就和欠人錢,欠人情是一回事。
而這種基因只出現在華夏人身上,是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和延續,幾乎刻進了每個中華兒女的骨子里。
張大山用手勢摁下所有聲音。
他繼續說道:“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件事。”
“知青剛下鄉到我們這,對當地的環境,氣候,可以說兩眼一抹黑,咱們常年生活在這的人清楚是怎么回事。”
“這不,剛結束完貓冬,地里的菜,山上的野菜也都沒長出來,就算拿著錢,也很難從市面上買到,人家大老遠跑到咱們這犄角旮旯的地支援農村建設,總不能讓人家一點菜不吃。”
“你們自個說是不是這么個理?”
“大隊長,我家還有些菜,一會回去我就勻一半過來。”
“大隊長我家也是。”
“還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