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書圣詩仙首輔沒錯都是我 > 79、互相把對方迷死的師徒倆

      79、互相把對方迷死的師徒倆

      果然。

      李嬸子不哭了,大聲道:“小神童已經給出答案了,張家的,你快還我兩斗半的米。”

      張嬸子把門打開,將兩斗半米還了。

      二人在鄰居的說和下,赧然握手和。

      而后,一群人又來把崔峴夸上天:哎喲,不愧是小神童哦,比秀才公都厲害呢!

      馬秀才尷尬到無地自容,但也不敢再小覷崔峴。

      崔峴笑瞇瞇接下鄰居們的夸贊,還做了個漂亮的總結:“借時麥賤還時貴,折中公允兩家惠!兩位嬸子,都是咱仲景巷的好心人,懂互相體諒嘞。”

      兩個嬸子被夸得滿臉泛紅。

      其余鄰居也紛紛夸贊,頓時巷子里一派其樂融融。

      崔峴余光看向東萊先生,心想,我這番出色表現,還不得把你給迷死?

      別等了,快來收徒吧老師!

      東萊先生確實被迷得走不動道了。

      別人只看到崔峴解決了一樁難題。

      但東萊先生看到的,是稚子算賬,大人熄爭,算術之法,穩穩落在市井煙火之中啊!

      能想出這樣的解決辦法,除了得會算數,還得有一顆七竅玲瓏心。

      這般優秀的學生,哪個老師看了不迷糊?

      那簡直迷死了!

      東萊先生心里喜歡的不要不要的,但又端著大儒風范。

      想狠狠夸贊一番小徒弟,又擔心徒弟覺得自己不夠沉穩。

      恰逢這時候。

      那馬秀才尷尬極了,于是只能佯裝忙碌,沒話找話,向東萊先生拱手,虛心請教:“先生,今日學生前來,是有問題想要請教。”

      “敢問先生,《春秋》筆法褒貶存焉。然,《公羊轉》大一統,《穀梁》重正名,二傳于尊王攘夷一旨,各執一端。”

      “今北虜南倭雙雙來犯我大梁,先生以為,當效仿《春秋》修德懷遠,亦或嚴夷夏之防?”

      左鄰右舍們處理完借糧糾紛,又開始好奇圍觀讀書人講解學問。

      結果一個個聽得神情茫然。

      娘嘞,這說的是人話嗎,怎么聽不懂呢?

      而聽完這個問題的崔峴,驚訝的看了一眼馬秀才。

      因為這短短兩句話,需要以史證經,破經傳矛盾,引當下時政,以王道權衡為中心,結合理論與實際,并史鑒與經義來作答。

      總之一句話——

      這問題問的有點東西啊。

      但東萊先生卻直接道:“這是誰幫你出的問題?”

      崔峴噗嗤笑出聲。

      馬秀才越發尷尬到羞憤欲死。

      他為了向東萊先生請教時能被高看一眼,特地去找一位舉人前輩,幫忙捉刀了一個很厲害的問題。

      卻不曾想,弄巧成拙。

      在巷子里賣弄,被崔峴比了下去。

      問的問題,也被東萊先生直接戳破。

      好在,東萊先生雖然講話比較直接,但還是認真作答:“《春秋》城濮之戰,晉文公勝楚而盟諸侯。夫子書曰:天王狩于河陽。故,《公羊傳》實與而文不與,是為修德化夷。”

      “然,吳楚僭號,夫子卻書曰:吳入郢。此為《穀梁》夷狄雖大曰子,時愈亂,防愈峻。”

      “故曰:夷夏之防,本乎德之盛衰。”

      “武帝擊匈奴,海內虛耗。太宗平突厥,安史踵其后。”

      聽聞此話,馬秀才渾身一震。

      這個涵蓋諸多層面的問題,竟然被東萊先生如此輕松解決。

      簡單來說,馬秀才問的是:讀《春秋》后發現,圣人通過對字句刪改記錄歷史,以表示褒貶。《公羊傳》強調大一統,《穀梁傳》卻注重正名分,兩本書都贊同尊王攘夷,卻又各自有側重點。

      如今南北各有蠻夷來犯,我們讀了《春秋》,應該以德感化接納外邦,還是嚴防死守跟外邦的界限?

      而東萊先生引兩次圣人截然不同的表述,和兩個歷史先例,回答:

      咱們若用強,就打,但不能莽,否則會耗空基業。咱們若用懷柔,就去招安,但也不能太過軟弱,否則敵人就會蹬鼻子上臉。

      這看似是個簡單的道理。

      但把《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兩相參證,以史證經,輕松破掉了經傳之間的矛盾。

      而后。

      東萊先生又道:“是以,你我讀《春秋》之古經,應行權變之史。之于蠻夷,或開市互易,或德化兼濟。子曰:無可無不可也。”

      這段話,就牽扯到當下時政了。

      東萊先生看似講了很多,實則好像又沒給出明確答復:那究竟是打,還是接納呢?打的話怎么打,接納又該怎么接納?

      但其實本質上,應該是當今坐在龍椅上那位,還沒徹底做決定。

      所以東萊先生不能明確給出答案。

      馬秀才聽得懵懵懂懂。

      但這并不代表他什么都沒學到,大儒三兩語,破經傳矛盾,實在令他心折震撼。

      他甚至覺得有所感悟,找到了一些精進學業的妙法。

      這是待在房間里讀死書,一輩子都不可能領悟到的。

      正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因此馬秀才向東萊先生長鞠一躬,激動到甚至哽咽出聲:“學生多謝先生教誨!學生多謝先生教誨啊!”

      周圍的百姓們聽不懂,但不影響他們紛紛鼓掌叫好。

      東萊先生人前顯圣完畢,矜持點頭,余光卻忍不住打量崔峴。

      心想:為師這般表現,不得迷死你?

      別等了,快來拜師吧乖乖徒弟!

      說實話,崔峴確實有被迷到。

      不僅僅是東萊先生這般信手拈來,舉重若輕的經史互參。

      更因為他對當下時政的老辣看法,對圣上心意的揣摩,對大梁王朝國力、國策的了然于胸。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這話自然是假的。

      否則馬秀才不至于問出一個問題,東萊先生就知道,這題不是他能問出來的。

      崔峴若是待在這個小小的南陽城里,跟著吳夫子,或者別的夫子學習,學上十年二十年,也不見得有東萊先生指點一番,來的有用。

      讀四書五經只是學習的工具。

      最終,他是要走科舉仕途,步入官場的!

      而進入科考考場那一刻,就注定了,你不僅僅要會學習。還得從四書五經當中,洞察圣心,鉆研時政。

      所以拜師,不僅僅是為了有個后臺。

      他還可以是你科舉功名路、乃至人生路上的領航者。

      反之。

      帶著一個天資聰穎的徒弟上路,同樣是大儒老師百般渴求的人生幸事。

      因為一身學識與抱負,總要有人來傳承衣缽。

      這對天生相適配的師徒,站在巷子里,互相對視,惺惺相惜。

      雙方一個目光稚嫩臉帶笑意,一個儒雅端莊沉穩隨和,心中同時默念‘倒貼貨是不值錢的’。

      并努力散發善意,企圖對方先開口拜師或收徒。

      然而,最終無事發生。

      崔峴笑瞇瞇朝著東萊先生拱手,而后在轉身回家的一剎那,臉色憤憤:可惡,這都拿不下你?

      好樣的,老頭,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東萊先生朝著崔峴點頭示意,接著在回到院子后,神情郁悶:怪哉,這都不來拜師?

      好樣的,小子,老夫這次就盯上你了!

      _l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2. <div id="cxiam"></div>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em id="cxiam"><ol id="cxiam"></ol></em>
      1. <em id="cxiam"></em>

        最近日本韩国高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