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設立的鄉鎮以當地地理特征命名,直屬縣衙管理,主官佐貳任期五年,由吏部予以考察,到時視政績決定升擢還是罷黜。
這項政策其實算是打破吏員因身份問題而無法升遷的一種延續,新的崗位都是朝廷流官身份,這讓吏員們又多了一條晉升的渠道,從而更好的調動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上進心。
這一點已經通過無數例子證明過了。
在持續數年的大規模異地搬遷安置過程中,各地涌現出許多能力突出、但之前礙于不是科舉出身而只能做吏的人才,經當地主官舉薦,吏部核驗后,這些實干能力強的人才都轉為了朝廷經制官員,極大的帶動了大批與他們身份相同者的干事熱情,效果也是非常良好的。
在鄉鎮一級政權設置完成后,與之相對應的是各村里長,這些人也將會獲得一定的補貼,讓他們更有歸屬感和責任感,明白自己是在為朝廷做事,增強他們的對大明的向心力。
里長與后世的村長不同,因為按照大明的制度,每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并設里長一名,而天下村落如此眾多,人口稠密地區的一個村子就會有好幾個里長,這樣能夠更好的預防村霸的產生。
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必須建立相互制約機制,才能降低腐敗的發生率,減輕對社會的危害性。
現在大明的里長基本都是由頗有資財和名望的鄉紳擔任,這些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很弱,遇事首先考慮的是本族的利益,雖然從人性角度上說,這樣做似乎無可厚非,但從民族大義的角度來講,這種做法終是欠妥、
朱由檢會授意內閣行文各地官府,今后在選任里長時,經過嚴格篩選和考察,增加退役官軍擔任此職的數量,以此來制衡鄉紳大戶。
退役官軍入選里長的,必須是服役五年以上并且識字者,參加過剿賊平虜戰役者優先。
軍人的服從性和忠誠度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這類人擔任里長相對來說會讓朝廷放心不少。
在想清楚應該通過孫成一家的遭遇達成什么樣的目的后,朱由檢下旨招閣臣入宮議事,順便吩咐下去,讓錦衣衛把他們一家三口搬遷到皇莊安置。
閣臣們入宮之后,孫傳庭把內閣于短時間內議定的策略做了稟報,朱由檢對此表示滿意,并順勢拋出了自己的方案,由閣臣們議定具體細節并盡快在大明推行。
隨后的幾天里,朝堂上因為吳偉業這篇文章引發的議論聲持續不斷,這其中既有夸贊朱之瑜、吳偉業的,也有不少聲音是針對他們倆和報社來的。
有說吳梅村妄邀名的,有說他嘩眾取寵的,有說他故作獨醒之態的,有說報社諸人公然給盛世抹黑的,有說此文針對今上及朝廷、誤導輿論、報社職權似有太大之嫌的,而最后這一條,似乎是所有反對聲音最終的目的所在。
幾乎所有有心人都看得出來,皇明周報看似只是一份報紙,但它巨大的社會影響力正在慢慢凸顯出來,報紙上登載的所有信息,很短時間便會被廣泛傳播開來,而大多數看報之人,幾乎都會選擇對報紙上信息的無條件信任,若是以此來對付政敵,那可是一件犀利無比的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