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檢的關照下,皇明周報第二期刊發的同時,第一期的加印工作也一直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
四海商行的商隊擔負起了驛傳的職責。
第一期報紙每加印兩千份,就會隨同商隊一同上路,或是南下,或是往西北方向,這其中尤以南下的數量為多。
商隊每到一處州縣的驛站,就會將一定數量的報紙留下,當地官府會派人前來取走,然后再安排售賣及宣傳。
二十文一份的定價其實只是報紙的印刷成本,這個成本主要包括紙張和油墨,里面并不包含書辦吏員及工坊工人的薪資在內。
也就是說,現在的報紙其實是虧損的,不過,這種虧損與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相比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朱由檢對于報紙將來能夠扭虧轉盈還是信心十足地。
在報社相關人員數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隨著受眾人數地持續增加,報紙的發行量會提高,成本將會降低不少,再加上希望刊登廣告地商戶不斷增多,廣告收入也將會成為一種有效地盈利模式。
第一期報紙的印刷數量一改再改,最終定格在了七千份上,這其中京師的份額是三千份,大名其他行省四千份,這樣的成績是朱由檢沒有料到的,可以說是成果非常可喜。
大明崇禎十五年二月,印刷工坊的擴建工程終于完工,當期皇明周報的發行數量達到了一萬五千份,僅在京畿地區便發售出去了五千份,在綜合廠衛上報的信息后,朱由檢決定,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皇明周報每期發行數量就定在這個份額上。
因為與大明各行省相比,京畿地區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異常,識字率也是大明最高的。
最近幾年,僅僅是京師便辦起了大大小小三十幾所官辦學堂,加上匠戶子弟學校的就學人數,京師六歲以上孩童入學率與從前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所有條件合適地孩童,都在官府的命令下強制入學接受教育,孩童所有上學所需費用全部由官府承擔,這些費用包括筆墨紙硯、課本、早飯和午飯。
這筆銀錢加起來并不是個大數目,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之后,朱由檢得到了一個大概的數據:每一名入學孩童每年的花費大約在十兩銀子上下,三十幾所學堂總共有學生五千余人,每年總計需銀五萬余兩左右。
加上校舍建設、雇請老師和后勤人員的薪資、學堂課桌椅的添置更新等費用,這三十多所學堂基礎建設共計投入了十五萬兩銀子,后期所需運營費用,每年大概需要十余萬兩左右。
這筆資金由內帑與太倉分攤,不管是朱由檢還是戶部,都沒把這點小錢放在眼里。
成立官辦學堂之事并沒有在朝堂中引發太大的反對聲。
因為有圣人“有教無類”的名在先,盡管眾多利益集團并不情愿看到那些草民家的后代也能讀書識字,將來很可能會跟他們搶奪官位和話語權,但若是公開反對此舉,那就擺明了是違背圣人之,所以不管內心如何做想,朱由檢的圣旨還是被貫徹了下去。
本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學堂的早飯和午飯標準,都是按照朱由檢制訂的標準來配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