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商行的這種跨越萬里重洋的舉動其實已經是相當震撼人心的了,此時的大明商船航線基本是以東南亞各國為主,很少有海商敢組織船隊橫跨東西大洋,進行超長距離的販運。
就連擅長馳騁于大洋上的尼德蘭人,每年也只有三四艘商船來往于大明和歐洲之間,浩瀚無邊的大洋上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知何時便會降臨的極端惡劣天氣,還有一不小心便會遇到的各國海盜,成為了阻礙東西方交流最主要的障礙。
朱由檢在查看過相關奏報后才知道,后世人人皆知的主要出口商品的茶葉,其實現在主要銷售對象便是歐洲,尼德蘭的商船到達大明后,會采購相當數量的產業帶回歐洲。
東南亞一帶雖然跟著大明學會了喝茶,并且逐漸在各國內盛行,但茶葉的種植和炒制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南亞各國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制作茶葉,對大明的茶葉并沒有太大的需求,而歐洲對茶葉的巨大需求量還要再過百年才會到來。
看來還是要迅速提高白糖的產能,然后將白糖作為主要出口產品之一,強占整個世界市場。
四海糖業的誕生將加速這項產業的發展勢頭。
原先興化縣雖然蔗糖產量不低,但由于蔗農的收入不算太高,所以制約了他們擴大種植面積和規模的積極性,而四海糖業的成立,使得這一局面立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四海糖業成立前,興化縣的甘蔗種植面積只有一千余畝,按約為八千余斤的畝產量來計算的話,全縣每年只能產甘蔗一億斤左右,在拋去各種損耗后,實際用到制糖的甘蔗約剩下八成左右。
若充分利用的話,能出糖四十余萬石,而按照烏糖和白糖的出產比例來算,每年大約只能生產白糖不到四萬石,約合六十萬斤左右,這與后世中國每年一千萬噸的白糖產量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四海糖業大幅度提高甘蔗收購價格后,嘗到甜頭的興化縣農戶開始大量種植甘蔗,截止到今年甘蔗收獲為止,興化縣的蔗田面積已達一千八百畝左右,并且這種擴種的勢頭正在延續當中。
在朱由檢的要求下,當地官府已經雇請了種植甘蔗多年的老農,將當地種植面積大的蔗農組織起來,傳授和交流甘蔗增產的各種經驗,爭取使甘蔗畝產量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
朱由檢知道,后世東南地區的甘蔗產量動輒每畝十幾萬斤,現在這不到一萬斤的產量也太多寒酸了,所以必須在種植面積不擴大的情況下研究如何增產,那也意味著甘蔗的出糖量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出產的白糖甜度也會更高。
愛吃甜食是人類的天性,在可預見的將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的大幅上升,糖將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食物之一,所以種植和生產是前景極為廣闊的朝陽產業,也是能夠賺取外國銀錢的重要手段。
說到賺錢,朱由檢不禁對出訪歐洲使團的歸來充滿了期待。
他已經叮囑鄭芝鳳,除了爭取多帶回來一些科學家之外,還要多帶各種工匠回來,其中就包括鑄幣機以及相關人員。
大明流通的金屬貨幣必須要做出改變,那才是最省力的賺錢方式。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