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戰后軍隊整合這件事,朱由檢思考了很久,但始終沒有拿出自覺最為合適的方案,這件事可以說這是他穿越過來后遇到的最為棘手的問題。
因為這會牽扯到眾多原來統兵的總兵大將最終安置問題,這是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大事,必須盡量考慮周全才好。
因為功臣的安置問題在大明是有前車可鑒的,其中尤以太祖太宗為最,兩者截然不同的做法,對后世也是影響比較大的。
在朱由檢的眼中,從一個乞丐到君臨天下的太祖朱元璋,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但他對待功臣們的手段卻并不值得稱道。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出老朱眼光上的局限性。
老朱太狠了,也太過涼薄,小家子氣盡顯。
難道苦大仇深成功之后,就要翻臉不認人才對?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個典故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給自己的子孫后代埋下了君臣離心離德的禍根。
當初跟著他打天下的那幫文武重臣,最后僅有寥寥幾人得了善終,大多數都死在了老朱的屠刀之下,其中甚至包括他的親侄子朱文正,這得多狠?連親侄子都殺!
這一點上,老朱明顯不如他兒子朱老四。
在對待功臣的問題上,朱棣做到了仁至義盡,現在大明還存續的勛貴們,基本都是靖難功臣的后代。
所以,朱由檢準備以朱老四為榜樣,不去學朱八八。
但是,這里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職位不好安排。
大明現在這么多總兵大將,雖是多年來參與過剿賊平奴、抵御靼虜等等諸多戰事,但論起個人的功績來,根本無法與開國和靖難功臣們相提并論,要是給他們封爵,這些將領的功勞明顯是不夠分量的。
有些人明顯是守成有余、進取不足,例如鎮守宣大的楊國柱、虎大威,坐擁數萬邊軍,多年來也只是茍且在堅城之中,從無一絲一毫揚威塞外的雄心壯志,抱著一種得過且過的心態混日子,根本沒有真正替朝廷解憂祛煩的打算。
而其余的大多數軍將則是沒有任何的戰略眼光和思維,好一點的唯命是從,私心重的干脆陽奉陰違,或者出工不出力。如果不是還有像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樣的重臣支撐,這群武將根本指望不上,最后的結果就是順應歷史潮流,換個主子繼續效勞。
不過,說一千道一萬,自從朱由檢穿越過來后,這些軍將在剿滅流賊的戰斗中還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并且在這次關外會戰中也是拼盡了全力,尤其是宣大邊軍,在楊國柱、虎大威指揮下,給與了清軍以重大殺傷,單從這一點上,如果戰后酬功不合理,很可能會引發將領士卒們的不滿,對軍隊接下來的整合帶來不利影響。
有這幫老將在上面壓著,后起的秦軍、勇衛營、京營、川軍這幾只新軍中那些當打之年的年輕將領想要拔擢就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