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寫和平,畢檀寫的卻是戰爭。
畢檀寫偏題了嗎?
很明顯,沒有偏。
戰爭,是為了更好的和平。
沒有經歷過炮火的洗禮,又怎么可能會珍惜那來之不易的和平呢?
龍國戰士不怕犧牲,只怕自己看不到和平。
許許多多的戰士前赴后繼,不就是為了和平,為了子孫后代能夠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火的時代中嗎?
龍國經歷的戰斗,實在是太多太多。
無論是當年從旅順登陸的小鬼子,還是更早之前的軍閥混戰,亦或者是后來抗美援朝,對印對越反擊戰,都是無數先輩用血肉去拼!
先輩們用血肉,才換來現在好不容易的和平!
在場許許多多的黃面孔,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龍國人,沒有忘記自己是炎黃子孫!
每當看到,或者想到當年那段悲壯的歷史,心情就會隨之變得悲傷。
那不是他們軟弱的淚水,而是喜極而泣,他們高興的是先輩們的血肉沒有白白的付出,先輩們,真的為他們換來了和平。
只是,那些戰死在異國他鄉的先輩們,卻再也看不見了。
直到現在的7102年,仍舊有不少城市的老百姓,祭奠戰死的戰士們。
他們會在清明節那天到烈士陵園掃墓,會為戰士們奉上一束鮮花,或者三支香煙。
也會在中元節那天,跑到馬路兩邊燒紙,尤其是十字路口最多。
他們都希望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戰士,能夠找到回家的方向。
于是便在中元節為他們筑造起一座用香燭紙錢搭建的長橋!
害怕戰士們迷路,才會聚集在十字路口“建橋”,香燭每燃燒一寸落下的灰燼,都意味著老百姓們的思念落地。
每一道夜風的刮來,都會讓人感受到寒冷,但燃燒的紙錢,卻溫暖了心。
他們害怕戰士們餓肚子,還會奉上最香的祭品,同時也會奉上酒與茶水。
沒有什么高規格的招待,有的僅僅是對亡故之人的思念。
這種習慣龍國人持續了很多年,未來也一定會持續下去。
可以說,在愛國方面,龍國人是面面俱到的。
如今看到如此感人肺腑的劇情,不由自主潸然淚下。
強大的悲壯氛圍,甚至感染了在場其他的歪果觀眾。
龍國不少觀眾難以語,可卻還是要說出心里深埋的話語。
“楊根思連跟冰雕連……畢導真的在刀我,在刀我啊!”
“嗚嗚嗚,2014年10月2日的《吉尼斯龍國之夜》上,龍國東三省的金松浩在冰桶里堅持了1小時53分10秒,打破了荷蘭人霍夫創下的1小時44分的紀錄,但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卻在零下四十度的氣溫,僅僅身穿薄薄的棉服,臥雪直至死亡,嗚嗚嗚。”
“淚目了!冰雕連真的殺我!他們到死都保持著戰斗姿態!”
“我靠,畢導別刀了別刀了。”
“他媽的,眼睛進磚頭了,草。”
“你的眼睛也進磚頭了嗎?那么巧,我也是。”
“太他媽的偉大了。”
“當年,埋伏時間最長的志愿軍戰士,達到了驚人的6天6夜!整整6天6夜,僅僅穿著單薄的衣裳,啃著凍得像石頭一樣的土豆,趴在零下40攝氏度的雪地里一動不動,一直不敢合眼!沒人敢睡覺,因為一旦睡著了,第二天就再也叫不醒了。”
“那是極其殘酷的一仗,更是龍國佇立在世界上發出的咆哮。”
“無法想象,換做是我在雪地里待半個鐘,我可能都要廢了。”
“我就是東三省的,別說待半個鐘了,你有本事就到我們這舔舔欄桿試試。”
“畢導真是太刀了,我的眼睛其實沒那么脆弱,但畢導太強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