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晨三人聽了趙雨桐的提議,竟一時都怔住了。
空氣里安靜了好幾秒,只有宿舍樓道里傳來的腳步聲和遠處同學們的笑鬧聲。
李紅英下意識地看了林雪梅一眼,眼神里帶著幾分遲疑。
林雪梅也回了她一個眼神,心意相通。
兩人心里其實同時浮出了“為難”兩個字。
不是她們小氣,不愿意新人加入,而是這個項目真的不輕松。
從最初的市場定位,到查閱資料,再到一遍遍修改策劃案,每一個環節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就她們倆這樣的“優等生”,跟著葉林晨做,都時常覺得力不從心,晚上挑燈到凌晨已是常態。
若是再帶一個才剛進校的新人,她們幾乎可以想象到,自己可能得一遍又一遍地從頭解釋,幫她補課,光是“教學成本”就比自己做要多得多。
更何況,趙雨桐作為大一新生,專業課還沒正式開始。
她到底有沒有興趣堅持下去,能不能跟得上,誰也說不好。
要是半途而廢,對大家來說就是白忙一場,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李紅英心里甚至閃過一句老話:“帶新人,吃力不討好。”
她抿了抿唇,沒敢開口。
林雪梅想得更細,她皺了皺眉。
另一個隱憂是,他們對趙雨桐并不熟悉。
雖然葉林晨曾經做過她的家教,但那也就是幾個月的師生關系。
課堂上講講題,輔導一下學習,算不得真正的了解。
要是性格合得來還好,要是性格不合,或者遇到分歧,她們還要小心翼翼地照顧她的情緒。
不能像彼此這樣老朋友一樣,有話直說。
這樣一來,效率未必高,反而可能徒增矛盾。
這些顧慮,不止李紅英和林雪梅有,葉林晨也有。
她沉默了片刻,把趙雨桐仔細打量了一番。
趙雨桐卻是躍躍欲試,臉上寫滿了期待。
可這種期待,在葉林晨眼里,也是帶著幾分年輕人常有的“盲目”。
她心里暗暗嘆了一口氣。
雖然離項目申報還有一年,但時間一點也不寬裕。
策劃案的基礎框架、市場調研、實際案例的積累,每一項都得耗費極大的心血。
她們現在三個人都忙得團團轉,要是再加一個新人,工作量必然會被分散,進度也可能拖慢。
葉林晨想了想,終究還是決定把話挑明。
她語氣放緩,把自己的觀點坦白說出來。
“雨桐,你的心意我明白,也很感謝你對我們項目的興趣。不過你要知道,我們這個項目確實挺復雜的,現在還在起步階段,很多工作光是我們自己都覺得有點吃力。”
趙雨桐微微愣了一下,似乎沒想到她開口就提到難處。
葉林晨繼續說:“你現在才大一,還沒開始學專業課,很多知識可能暫時還跟不上。再加上大一的課業其實很緊,你需要適應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還要熟悉學校環境,兼顧各種新的課程和活動,這些都需要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