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只要有手有腳,人又不懶的話,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且根本沒有人地矛盾的庫頁島南部,你的生活只會越來越好,并形成良性循環。而穿得暖吃得飽,如果有條件的話(附近恰好有學校),再將娃娃送到政府的學堂里去認字,這活得就有尊嚴了,不比在河南、北直隸汗摔八瓣、彎腰駝背賣苦力到頭來還要賣兒賣女的生活強?聽說黃衣賊——嗯,黃衣天兵——是大宋先民,自然是我中華道統,咱們跟著他們走,總之也不辱沒先祖就是了。
魏博秋沒有在這個叫做杜勝集鄉(后世俄羅斯薩哈林州阿尼瓦城,因第一批移民來自北直隸大名府杜勝集而得名)的地方盤桓太久的打算,因此一上岸就視察起了此地的開墾工作。這里差不多是與清泉鄉同時開始建設的,且同樣隸屬于大泊縣。
認真說起來,由于這里靠近庫頁島南部的區域中心大泊港的緣故,其活力比起僻處海角的清泉鄉要好上許多。本地的居民們除了開墾土地、修建定居點之外,給自己創收的主動性非常高。他們經常會成群結隊地涌進山里,到腐爛倒地的椴樹樹干上采集木耳;他們有時候也會故意砍倒一些樹木,以便在第二年可以繼續到此采集到大量的木耳。當然主動砍伐樹木是違反東岸共和國七八年前頒布的《森林資源法》的,但由于難以監管,因此這種行為是屢禁不絕。
這里的采牡蠣業和海菜捕撈業同樣也很發達。尤其是阿尼瓦灣內的牡蠣,一貫以味美可口著稱,且個頭較大,極具經濟價值。至于海菜捕撈業嘛,規模就更是發達了。在杜勝集鄉剛設立沒多久的時候,大泊港那邊便有一些先富起來的商人乘坐自己打造的小型木船抵達此地,蓋因這里的海菜最出名,葉狹長而肥厚,極具捕撈價值。
每當這個時候,涌來的大泊商人們帶著自己雇傭的阿依努勞工,用一種頂端綁著鐵鉤的長木桿,將海菜從生長的海底捕撈上來。捕撈上來的海菜就地晾曬在海邊的巖石上,然后再捆扎起來,大部分自用,小部分出口到朝鮮、日本松前藩以及山東登萊二府。這幾個地區的人還是有著食用海菜的習慣的,因此銷量還算可以。
除了捕撈海菜外,每年夏秋季節,商人們還會雇傭廉價的阿依努人同時捕撈海參、海蟹、海蝦等庫頁島資源豐富的招牌特產。他們用大網捕蟹,細網捕蝦,捕到的蟹就地在盛有海水的鍋里煮,然后把蟹肉從蟹螯和蟹腿路取出來,晾干打包。蟹肉在朝鮮、大明(尤其是南方)和日本都是一種較昂貴的食品,可以獲取較高的利潤。
如果說蟹肉的利潤較高的話,那么海參對中國人來說就更是一種名貴的食材了,幾乎完全不愁銷路。目前在杜勝集鄉海邊,夏天時那幫捕撈海菜的商人甚至還雇傭了一些阿伊努甚至日本漁民,使用簡陋的工具潛水至海底進行捕撈,所獲之豐令人難以想象,由此也可以看出這片沉睡了無數年的處女地上的財富有多么驚人。至于海蝦嘛,則比較廉價了,一般是用來制作蝦醬,出口到山東供給軍需。
魏博秋一邊聽本地的官員用帶著濃重口音的普通話介紹著,一邊暗自感嘆,并決定等來年開春過后,再想辦法從大明多搞一些人過來。這里雖然氣候寒冷,但成千上萬年沉淀下來的財富極為驚人,茫茫林海里的巨型樹木、海里的各類海產品、陸地上的山貨獵物、河流里的魚蚌珍珠,簡直數不勝數。若是有個數萬乃至十數萬人在此戮力經營的話,只需兩三代人,這里即可形成一個富甲一方的國度。
11月13日,魏博秋視察完畢,同樣給杜勝集鄉的定居者們留下了部分物資,然后乘船離開了此地,往海峽對面的另一處定居點、同時也是黑水植物園(專司培育良種、發展園藝事業)所在地駛去。(未完待續。)
_a